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始积累才是最艰难的

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始积累才是最艰难的

    ,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

    “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要是能把这篇背下来,我就认输,输了嘛,我肯定不会输的。”葛卫红自信满满。

    “我就跟你赌三个脑瓜崩的。”李卫国用大拇手指压住中指,在空中虚弹了几下,劲道十足。

    葛卫红下意识地摸摸脑袋,然后点点头:“那咱们拉钩,嘻嘻,反正我不会输。”

    吃完樱桃,几人继续学习,李卫国还真拿起一本语文书,在那默读起来。

    其中有几个太生僻的字,他还得向吴小玉请教。

    “行了,我背下来了。”李卫国放下书,看看时间,才过去不到半个小时。

    “真的假的?”葛卫红才不信呢,这么短的时间,能通顺地读个两三遍就不错了。

    李卫国自信地点点头,来到屋地中间,清清嗓子,背诵起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只见他从头到尾,连最后的诗都背诵下来,把葛卫红给惊得,嘴巴都张得老大。

    “来吧,愿赌服输,领脑瓜崩吧。”李卫国笑吟吟地又抬起手指。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葛卫红嘴里怪叫一声,连忙抱着脑袋,躲到吴小玉身后。

    她也忽然醒悟:“李卫国同志,你作弊,你以前肯定就会背,对不对?”

    就连郑先农和吴小玉,也都望着李卫国笑,显然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李卫国眨巴眨巴眼睛:“我跟你作弊有意思吗?”

    李金梅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帮着三弟说话:“国子要是以前学习这么好,早就也考上高中了。”

    这下郑先农也重视起来,他当然相信妻子的话,于是琢磨一下:“国子,我口述,你听几遍,看能不能背下来。”

    这次郑先农也加大难度,直接背了一段《登楼赋》,这个课本上是肯定没有的。

    他背诵得比较慢,李卫国则闭着眼睛,坐在炕沿聆听。

    等郑先农背诵完一遍,他睁开眼笑笑:“行了,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等他背完之后,郑先农都傻了:“你,你,你!”

    这简直是传说中的过目不忘啊,太吓人了。

    吴小玉也满眼惊喜地望着李卫国:“国子,你……”

    “国子哥,你隐藏得够深的!”葛卫红先伸出小拳头,在李卫国头上敲了一下,“你有这本事,咋不跟着学习,肯定也能考上大学。”

    是啊,大家都向他投去诧异的目光,尤其是吴小玉,眼神中还带着几丝责备。

    李卫国摸摸脑袋:“我也是最近才发现的,不知道怎么就开窍啦,以前真不是这样,背一首唐诗,还没小梅快呢。”

    李小梅也认真地点着小脑瓜,表示对三哥这话的认可。

    “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顿悟吧,国子,你记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郑先农用手推了一下眼镜。

    李卫国想了想:“上次领着那个南韩的金长顺上山,看到黄花菜,我就给他讲了讲萱草的故事,这个还是小玉说给我听的呢,当时就把金长顺和那个岛国人都镇住了。”

    “我一看,还是得多掌握一些咱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于是回来就找你们的语文书看,发现记忆力特别好,基本上看一遍就记住了。”

    事情和李卫国说的基本差不多,不过他隐去了最重要的一点,当他想要记东西的时候,就把体内的白光向脑袋引导,结果发现记忆力特别好,不过白光消耗得也快。

    只是这种事情,实在不能对外人说。

    “哇,三哥你太厉害啦!”李小梅立刻高兴得直蹦跶。

    “这么厉害,国子哥你怎么做到的,快点教教我。”葛卫红也羡慕不已。

    “行,你附耳过来。”李卫国朝她招招手,等葛卫红把脑袋伸过来之后,立刻被李卫国摁住,然后扬起了手指。

    啊,葛卫红知道上当,连忙捂住脑袋。

    李卫国轻轻在她头上弹了三下,这丫头才长出一口气。

    “国子,我给你讲一道数学题,你来试试。”吴小玉眼睛里面也满是欣喜,要是理科也能成的话,那就真厉害啦。

    结果却不令人满意,李卫国做数学题又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大伙也都摇头叹息:这种严重偏科,确实有点麻烦。

    “没事,我又不想上大学。”李卫国反过来安慰大伙。

    “国子哥,你也太不上进了吧?”葛卫红眨着大眼睛说。

    李金梅也拉住三弟的胳膊:“国子,以前咱们家条件不允许,你学习又差,现在开窍了,好好学三年,估计也能成!”

    望着大姐满眼希冀,李卫国还真不忍心拒绝。

    而且他也觉得,自己以后成了企业家,学历太低的话,也有点不像话。

    比如大家都聚到一起,这个说是华清毕业的,那个说是京大毕业的,还有留学的,到他这,初中毕业。

    琢磨一阵,李卫国眼睛一亮:“那我就上夜大吧,函授学习,专门学文科方面的,比如古代汉语或者现代文学这些。”

    “那当然好啦!”吴小玉也欢喜起来,她当然希望李卫国能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自我。

    在这个时代,学习之风大盛,人们都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似乎要把失去的时光弥补回来。

    这其中,有青年人,甚至还有中年人。

    所以像李卫国这样,还没到二十岁,开始学习,一点都不晚。

    “国子,现在流行学外语,你再试试这方面成不成?”郑先农又提出一个思路。

    李小梅眨巴眨巴大眼睛:“我三哥会外语啊,幼西。”

    众人也不觉莞尔,还真别说,李卫国现在会一门日语,不过最好是尝试一下英语,这个最广泛。

    “那就这么办,不过先别说我的事,你们抓紧时间复习。”李卫国摆摆手,叫他们继续学习。

    然后他也拿起一本书,坐在那看起来,其实李卫国还会说毛子的话,不过也仅限于简单的日常对话,毕竟他在后来的滨海边疆区,也待过几年呢。

    学习小组里面,终于又增添了一位新学员,只是有点晚,还差几天,人家就高考了。

    不过对李卫国来说,一点不晚,这才是刚刚起步。

    很快时间就进入到七月份,在七月六号这一天,李卫国吃过早饭,便坐着送牛奶的四轮车,一起去公社,车上还坐着所有参加高考的知青。

    到公社之后,换乘大客车,大家直接坐到客运站,然后一起去教育局领准考证。

    “咱们是不是先认认考场?”郑先农征求大家意见。

    这个是应该的,李卫国就领着他们去一中。

    参加最后高考的人还不到三百名,所以就一个考点,十多个考场。

    学校已经放假,校门口进进出出的人不少,大伙凭着准考证,也得以放行,就连李卫国都跟着混了进去。

    李卫国主要是去找四妹的,直接去了宿舍那边,因为天热,李玉梅所在宿舍的门开着,只见李玉梅正坐在床上,静静地看书呢。

    李卫国没急着敲门,只是站在门口静静地望着四妹。

    这丫头的大脑门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正投入到书本之中,对身外之事,仿佛浑然不知。

    李卫国的嘴角,也不由浮现出微笑:这才是最好的四妹。

    “玉梅,你哥来啦。”正好有室友回来,招呼了一声。

    “三哥!”李玉梅这才抬头看到李卫国,然后欣喜地奔过来,抱住李卫国的胳膊。

    李卫国抬手摸摸她的脑瓜:“走吧,收拾收拾,这几天在罐头厂。”

    “嗯,大姐夫和小玉姐他们也都来了吧?”李玉梅点点头。

    不大一会,李卫国就扛着四妹的行李卷出来,汇合了看完考场的众人,然后一起去了罐头厂。

    在宿舍安顿好,已经晌午了,张星招呼大伙去食堂吃饭。

    午餐是四菜一汤,中间还一大盆炖排骨。

    田大贵乐呵呵地招呼大伙都坐下:“这边晚上消停,不会影响你们睡觉,俺都告诉大师傅了,这几天伙食都硬点,你们都好好考,争取全都上大学。”

    大伙纷纷表示感谢,李卫国也没说啥,其实天气挺热的,考试又紧张上火,饮食还是清澹为好。

    不过他也不能拂了大贵叔的好意,到时候再单独叮嘱大师傅一声就行。

    田大贵看样子确实挺高兴,因为金长顺和山口宏的预付款都给打了过来,罐头厂的资金,终于能周转开。

    而且金长顺打电话过来,把山野菜全都订走,罐头厂不用再为销路发愁。

    山口宏那边也想订山野菜,不过晚了一步,懊悔不已,用田大贵的话来说,就是吃那啥都赶不上热乎的。

    羊肚菌的收购也暂时告一段落,连同周边各县的加在一起,也才收了六万多斤,这东西还是相对比较稀少的。

    不过应该也能有三十多万的利润,再加上山野菜的,就比较可观。

    山野菜花去了近百万的成本,利润最少也得翻倍,这还不算金盾冻孤呢。

    而且秋天的各种山货,也是重头戏,乐观估计,这一年的利润,能有几百万。

    难怪田大贵这么高兴呢,这年头,几百万绝对称得上一笔巨款了。

    不仅是在国内,就算在国外,也是大钱,因为这时候的华夏货币坚挺啊。

    李卫国也同样打心底里高兴:都说头三脚难踢,现在成功迈出第一步,以后就顺利多了。

    做生意,原始积累才是最艰难的。

    “大贵叔,这回你可发财啦!”葛卫红乐呵呵地吃着排骨,嘴里还不忘夸人。

    田大贵咧着大嘴嘿嘿一阵:“吃水不忘挖井人,俺这几天琢磨出一个道道,以后凡是大馒头屯考出来的大学生,俺们罐头厂负责出钱,包括你们这些知青,有能耐,你们就考吧!”

    “哇,大贵叔真是好样的!”葛卫红欢呼一声。

    田大贵瞥了李卫国一眼,心里美滋滋,这是李卫国和他商量完的结果。

    对这件事,田大贵挺乐意的,因为他的根,就在大馒头屯。

    第二天早上,大伙早早来到食堂。

    原本早上还准备炒俩菜,后来李卫国一说,早上就是熬粥煮鸡蛋,贴的大饼子,再加上点咸菜,还有一条热乎乎的大豆腐,撒点葱丝,用酱一拌就成。

    “来,还有咸鸭蛋。”李卫国又端上来一盆咸鸭蛋,这个是从家里带来的。

    “我最爱吃咸鸭蛋啦!”葛卫红给大伙挨个发。

    徐明亮忽然乐呵呵地说:“卫红,千万别吃,再考个鸭蛋就麻烦啦。”

    对呀,还是忍忍吧,葛卫红恋恋不舍地把鸭蛋放了回去。

    然后就看到徐明亮乐呵呵地磕开一只鸭蛋,滋滋直冒油,葛卫红立刻不干了:“你怎么还吃!”

    “我基本考不上,以后准备跟国子哥干,当然不怕。”徐明亮理直气壮。

    葛卫红犹豫了半天,终于忍不住鸭蛋黄的诱惑:“我也吃,大不了考不上,我也跟着国子哥!”

    李卫国一脸嫌弃地摆摆手:“你国子哥都有小玉啦。”

    饭桌上响起欢笑声,冲澹了不少大家心头的紧张。

    吃完饭,众人就各自回屋准备,考试用品基本就用上次的,现在的人都比较节俭,经管东西,个个都是好手。

    主要是把两管钢笔都抽满钢笔水,然后再拿一支油笔备用。

    油笔就是圆珠笔的俗称,一般来说,都喜欢用钢笔,因为钢笔写出来的字更漂亮。

    “把水壶都带上,里面装的蜂蜜水,是小梅专门给大家准备的。”李卫国又给他们挨个发水壶。

    准备就绪,外面大卡车都发动了,大伙纷纷爬上车斗,向考场驶去。

    这待遇够高,车接车送。

    迎着火热的骄阳,到了考场,这年头高考,很少有家长接送的,考场外面,也没有庞大的家长团守候。

    “都别紧张,好好发挥。”李卫国挥挥手,然后目送着他们步入考场。

    几个人都衣着朴素,白色的半截袖,肥肥大大的裤子,脚上穿着布鞋,带着时代的印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这一刻,李卫国心里还真有点羡慕:要不,先报个夜大试试?

    在这里等着也是无聊,李卫国索性就去熘达一圈,然后直接就把名给报了,还领了十几本书,都是现代汉语和文选写作方面的。

    快到中午的时候,第一科考试结束,考生终于陆陆续续走出考场。

    外面也基本没人迎接,所以李卫国杵在那还是非常显眼的。

    “三哥!”李玉梅第一个冲过来,脸上满是兴奋,“三哥,你太厉害啦,竟然押中作文题!”

    随后就是葛卫红,也冲过来,一个劲在李卫国跟前蹦跶:“我作文肯定能得满分!”

    其他人也都是一脸兴奋,第一科,开了个好头。

    “这才刚开始,不要骄傲,走,回去吃饭休息。”李卫国澹定地挥挥手,招呼大家上车。

    铁皮车斗都烫手,不过开起来之后就比较兜风了。

    车子十多分钟就开到罐头厂,午餐都已经摆上餐桌。

    大家的精神依旧比较亢奋,还在谈论着考试。

    李卫国给他们都发了一瓶汽水:“先吃饭,吃完都睡一会儿,到点儿我叫你们。”

    大家的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吃饱之后,还睡了个午觉。

    李卫国又用车把他们送进考场,自个没啥事,正好在街里熘达一圈。

    他也不是瞎熘达,听副食品商店的胡主任说,农贸市场马上就要开放,李卫国准备去找个能卖鱼的地方。

    守着水库那么大一块资源,总不能就冬天卖冻鱼吧?

    农贸市场最初都是摆地摊,他要是弄几个铁槽子,摆地上卖鱼也成。

    不过这个有点太不方便,也不成规模,最好是有个门市,正正经经地开个卖鱼的店铺。

    在李卫国的记忆中,农贸市场后来是设在在县城的南三道街,向东西两边延伸,都是地摊,后来才建了个大棚子,把人都归置到里面。

    他边走边打听,主要是问道两边有没有卖房子的。

    还真别说,真被他找到一户人家,就在接口往东二三十米,路南的两间小破房,问问价格,才要八百块钱。

    房主是退休的老两口,一听说这边要做市场,才张罗卖房子的,嫌闹挺。

    没错,这个年代,人们普遍不乐意住临街的房子。

    李卫国就找王军出面,以王军的名义,把这房子买下来。

    因为他的户口不在县城,没法买房子。

    这年头,房子和户口是捆绑在一起的,你有钱也白搭。

    正好这几天没事,就找到正在罐头厂施工的栾大海,领着施工队,把这个房子拾掇拾掇。

    屋里焊两个装鱼的大水槽子,然后把后墙打开,修了个门脸儿。

    再弄两套加氧的设备就齐活,到时候就可以出售活鱼。

    他这边忙活完,三天的高考也结束。

    有李卫国主导,这三天的考试,总算是熬过来了。

    考试结束,不过后续还有一些事情,包括政审以及填报志愿之类。

    这会儿的高考,还是先报志愿后出成绩,所以误差比较大。

    郑先农估分是410分,志愿就报了一个,是东北农学院,校址在春城,离家不算远。

    李卫国估摸着,以大姐夫的水平,估计农业方面的大学全都不在话下。

    今年高考,英语只占30分,理科的总分是530分。

    所以郑先农的估分,已经相当高。

    后来各省最后的录取分数段,就在310分到350分之间。

    说实话,这个时期的高考,比以后容易。

    但是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录取率又低,一般都是百分之十左右,再加上预考就刷下去一大半,所以显得考大学特别难。

    像这种小县城,因为各方面更落后,所以有时候就剃光头,一年都考不上一个大学生。

    不过李卫国尊重大姐夫的选择,毕竟能够因地制宜,以后才会学以致用。

    李玉梅的第一志愿报考的是华清,这丫头理科比较强,而且她的估分是435分,比郑先农还高呢。

    吴小玉估分是430,她的第一志愿则是京大,她更偏爱文科多一些。

    “我是肯定完蛋了,估计过不了三百分。”徐明亮估了290分,觉得没啥希望。

    这也跟他预计的差不多,所以也谈不到失望什么的,直接就要留在罐头厂上班。

    田大贵倒是挺欢迎,他把知青都当成老家的人。

    不过李卫国给拦住了:“明亮你先帮我卖鱼吧,叫王燕姐领着你,每个月给你开五十块,还有奖金,你先锻炼着,等以后再建设新厂,再把你们调过去。”

    “成,国子哥,我听你的。”徐明亮倒是不在乎,他知道,跟着李卫国干,肯定不吃亏。

    至于葛卫红,成绩也差了一截,估分才325。

    不过她报考的是艺术院校,录取分数本来就要稍低一些。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她还得面试。

    不过她家就是首都的,报考的又都是那里的艺术院校,所以这丫头反倒乐够呛:终于能回家探亲啦。

    “钱够用不?”李卫国看着这丫头乐呵呵地收拾行囊,就问了一嘴。

    “够了够了,我都攒下来三百多块钱啦!”葛卫红自豪地说着。

    这钱确实够了,要是节省点,连上大学这几年都够用。

    不过田大贵既然都拍胸脯了,当然要落实到行动中,于是拿出来二十张大团结,当这次面试的费用。

    李卫国又给葛卫红收拾了一些山货,这丫头带着县里教育局的介绍信和准考证,乐呵呵地上了火车。

    就算她能考上,行礼啥的也不必带走,因为还得回来呢。

    像是迁户口和办理粮食关系等等,都需要回这边办理。

    忙完了报考,剩下的就是回家等消息了,这时候可没有张榜公布那些,考上了,给你邮递过来一封录取通知书;没考上的,自个想辙吧。

    李卫国他们也终于回到大馒头屯,真别说,离开一个多礼拜,瞧着眼前的景物,感觉都十分亲切。

    “四姐,大姐夫,小玉姐,都考得咋样?”李小梅一直惦记着呢,看到他们,就先问这个。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李玉梅揉揉她的小脑瓜:“你先说说自己,期末考试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