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我们是一家人啊
庄稼人说得好:见苗三分喜嘛。 忙完插秧,大家马上又开始投入到另外一项工作之中,到了采摘山野菜的季节。 而就在这个时候,高大林也带回来好消息:预考的成绩已经出来了,大馒头屯知青点的六位考生,都获得了参加国家统考的资格。 其中,吴小玉成绩最好,全县第一名,获得第二名的是李玉梅,郑先农屈居第三。 好嘛,李卫国家的学习小组,把前三名给包圆了。 葛卫红就差了点,已经是五十名开外,不过这丫头倒是挺开心,她准备考艺术院校,录取分数相对要低一些,不过报考哪个院校,就要开始准备面试了。 大家成绩都这么好,李卫国也挺高兴,特意安排了两桌子饭菜,把知青都请过来吃饭,同时也准备一下,他们的采山小队,又要开工了。 去年秋天,他们这个采山小分队,成绩不错,每个人最后都分了二百多块钱,所以今年的劲头都更足了。 晚饭准备得也很有特色:炸的小鱼酱,还有新挖的婆婆丁,鲜嫩的小葱。 把干豆腐往桌上一铺,夹点鱼酱,上面放一根葱,撒点婆婆丁,卷成圆筒,咬上一口老香了。 另外还有采回来的刺老芽,也叫刺嫩芽,有着山野菜之王的美誉,在国内外都深受喜爱。 刺老芽可以焯水之后蘸酱吃,不过有其他蘸酱菜,李卫国就又露了一手。 一瞧李卫国下厨,大伙立刻都十分期待,年夜饭的时候,就见过李卫国大显身手。 李卫国的做法是香煎刺老芽,把刺老芽清洗干净,外面裹上一层调好的面湖,然后锅里放油,把刺老芽一个个地码到锅里煎熟。 不过这会儿也没有平锅,索性多放点豆油,直接开炸。 等到把一大茶盘子炸刺老芽端上桌,大伙夹了一个尝尝,外面的面湖都炸成金黄色,里面透出莹莹的绿意,这卖相就能打十分。 咬上一口,一口浓香立刻散发出来,似乎满口都是大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三哥,真香!”这是李小梅。 “国子哥,你这手艺绝啦!”这是葛卫红。 李卫国照单全收,其实他知道,主要是刺老芽本身味道鲜美,跟他的手艺没啥太大关系。 李金梅也笑吟吟地叮嘱:“都多吃点,明天进山干活也有劲儿。” 大伙都笑着答应,葛卫红嘴甜:“金梅大姐,你在我们这些知青心里,比亲jiejie还亲呢。” 然后挨着她的李小梅捅捅她,小手朝郑先农指了指,大伙顿时一阵大笑,把李金梅笑得脸蛋通红,赶紧端着盘子去外屋地盛饭。 李卫国也顺势说道:“郑大哥,等采完山野菜,新房子那边也干透了,咱们就把喜事办喽。” 大伙都纷纷叫好,葛卫红最积极,还把日历牌摘下来,开始挑选好日子。 现在也没有那么多说道,也不用看日子啥的,大伙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就把日子定下来:阳历的六月六号。 等吃完饭,李卫国又和郑先农商量一下,叫他往家里写封信,告诉家里一声,也好叫家人来参加婚礼。 郑先农沉默了一阵,然后才说道:“国子,我把事情都写信跟家里说了,家里说都要上班,也没时间来,就叫我在这边看着办。” 旁边的葛卫红嘴快:“郑大哥,也没见到你家给你寄钱呀?” 说完葛卫红才意识到不妥,吐了吐舌头:“郑大哥,我没别的意思。” 郑先农平静地望了她一眼,也没有怪她的意思,大伙都知道葛卫红的性子。 用手推了下眼镜,郑先农这才说道:“我家里孩子多,顾不过来,我也能理解,人活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真好汉。” 这话无疑赢得了大家的敬重,每个人心里都静静地品味着。 郑先农又望向李金梅,一脸郑重地说道:“大梅,这婚事,里里外外就都得你张罗,辛苦你了,这一切,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是一个男人的承诺。” 李金梅也不再羞涩,眼圈微微有些泛红:“我们是一家人啊。” “对,一家人!” 郑先农伸出手,握住李金梅的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握,就是一生一世。 …… 春天的大山林,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 满眼都是令人舒适的绿意,有柳树芽儿的鹅黄,也有落叶松新芽的嫩。 就连空气都充满了清新的气息,还有各种迁徙回来的候鸟,发出各种动听的鸣声。 这个年代,各种山鸟是真多,什么红点颏蓝靛壳,红麻料,串鸡,蜡嘴,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 尤其是在开春伐过的柳条丛,那一墩子一墩子的柳条墩子,更是鸟儿做窝的乐园。 基本上,一个柳条墩子,最少也能发现一个精巧的小鸟窝。 这个年代的孩子也淘气,捡鸟蛋,撵鸟崽子,用弹弓打,用自制的铁夹子打鸟。 要是哪个男孩子,裤腰带上挂着一盘盘的夹子,那绝对是孩子们乐意追随的孩子王。 可是说来也怪,不论怎么打,这些山鸟的数量却只增不减。 李卫国领着他们这支采山队伍,就穿行在这样的山林之中。 还有青年们欢快的歌声,跟着鸟儿唱和。 因为是礼拜天,所以李小梅也来了,嘴里也欢快地唱着:“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啊吹向我们……” 还有王小雪,也跟了来,和小当家一起唱。 采摘山野菜,也要趁早,而且还要寻找那些没被人采过的地方,收获才够大。 大馒头屯,一大早上山采野菜的就有二三百号人,连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还有小娃子都出动了。 主要是野菜的价格实在太诱人,大伙都憋着劲多划拉点。 至于会不会对山野菜资源造成破坏,这个还真不在大伙的考虑范围之内。 实际上呢,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一般的山野菜,都是采摘茎叶,只要不伤害根部,它们很快就又会重新发芽,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完成一季生命的轮回。 人太多,李卫国也懒得和大伙抢,于是直接开上小四轮,跑远一点,然后把四轮子停在山脚。 再把起动四轮子的摇把子藏在附近,也就不用担心被人给开走。 这时候的人别看穷,但是思想境界普遍还是比较高的,估计也没人会有这个心思。 “哇,好漂亮的映山红,国子哥,给我们照张相吧?”在一片烂漫的山花丛中,葛卫红兴奋地叫嚷。 映山红,他们这边叫达达香,这花可以在冬天把枝条撅断,带回家插到水瓶子里。 屋里暖和,等到过年的时候,它们就会慢慢开花,很有节日气氛。 因为气候的原因,在这边的许多花,都是先开花后长叶的。 至于担心把枝条折断,会不会破坏什么的,根本不用担心,越撅枝条,反倒越会新发出更多的枝条。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换源App】 李卫国看到连吴小玉都立在花丛前面,一脸渴望的样子,于是就取下相机,给她们几个女孩子照了几张。 他带相机,当然不是游山逛水,主要是拍摄一些采摘野菜的画面,以后用在罐头厂的宣传上。 对于采山野菜,知青们都是外行,反倒不如李小梅和王小雪两个。 走着走着,只听李小梅一声欢呼:“哇,好大一片的刺嫩芽!” “哪呢,哪呢!”葛卫红嘴里咋咋呼呼的,很快就看到前面一丛丛干巴巴的枝杈,高矮不一,高的足有两三丈,矮的一人多高,在最上端,顶着几簇发出的嫩芽。 叫它刺老芽,就是因为枝子干干巴巴;叫它刺嫩芽,就是因为发出的新芽非常嫩。 所以才有了这么两个看似矛盾的名字,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山野菜之王的美誉。 葛卫红昨天最喜欢吃香煎刺嫩芽了,于是便大呼小叫奔过去。 “小心点,扎手!” 李卫国连忙大声提醒,可还是晚了,葛卫红毛毛躁躁的,直接就上手,结果哎呀一下,手指头直接被枝干上边的尖刺给扎出血。 不管叫刺老芽还是叫刺嫩芽,都不要忽略一点,那就是都有刺。 这种灌木,当地又叫鸟不落,就是因为尖刺太多,鸟都不往上面落。 “李卫国同志,你还好意思照相!”葛卫红看到李卫国还在那给她照了两张相片,立刻委屈得眼圈都红了。 李卫国嘿嘿两声:“这才最能体现出劳动的艰辛嘛。” 说完他把带来的药粉递给吴小玉,叫她帮着葛卫红敷药。 接下来,大伙就开始采摘这片刺嫩芽,有了葛卫红的教训,一个个都小心翼翼的。 其实采摘刺嫩芽,最好是戴那种保护性比较好的手套,可惜这个年代还没有,普通的线手套,戴着根本没用。 “这个好高啊,三哥快点帮帮我!”李小梅仰望着高高的枝干,只有顶端有几簇刺嫩芽,真不是她能够到的。 李卫国早就准备好了勾杆子,搭住上边,弯成弓形,然后李小梅和王小雪这才高高兴兴地把上面的刺嫩芽摘下来,放进小筐里。 即便是大伙都加着小心,可是采摘完这片刺嫩芽之后,还是不可避免的,有几个人被划破皮肤。 “来,把刺嫩芽都放到我的背篓里。”李卫国吆喝一声。 采山野菜,是碰到啥就采啥,所以最好都分门别类,要是各种山野菜都掺和到一起,回家挑拣起来更费事。 “国子哥,今天回家,你再做一回刺嫩芽呗?”葛卫红又跑过来熘须。 “那就看你表现了。”李卫国乐呵呵地回道。 “那我替你背着吧。”葛卫红就要抢李卫国的背篓。 李卫国就是逗逗她,当然不肯:“你多采点野菜就行了。” 队伍继续行进,李小梅很快就又发现一小片牛毛广,招呼大伙采收。 牛毛广就是薇菜,色泽绿中微微泛着点紫色,等到晒干之后,基本就是紫黑色了。 像这种蕨类植物,发出来的嫩芽都比较脆,可以用刀割,也可以直接用手一掰,嘎嘣一下就把茎秆撅断了。 如果用刀割的话,割茬处被氧化,回家还得处理一下,更麻烦。 大伙都低着头猫着腰,拉成一排,一路扫荡。 这活比起插秧什么的,那可就轻松多了。 山坡上的野菜非常多,大伙很快就沉浸其中,每个人都非常专注。 葛卫红低着头,就听到前边李小梅时不时地招呼她:“我在这呐,我在这呐。” 于是她也不抬头,就这么一路跟着,手上欢快地撅着野菜。 “卫红,你去哪呀!”身后远远传来吴小玉的招呼声。 葛卫红这才直起腰,回头瞧瞧,好家伙,她都脱离大部队好几十米,马上就要钻进一片林子。 于是葛卫红回道:“我跟着小梅呢。” “卫红姐,我在你后面呢!”李小梅在吴小玉身旁出现。 这下把葛卫红给搞迷湖了:“你明明一直在我前面的,还一直招呼,我在这呐。” 李卫国连忙把她给叫回来:“你呀,是遇到麻达鬼儿啦。” 一听到鬼,葛卫红吓得啊了一声。 李卫国又解释道:“麻达鬼儿是一种鸟,叫声有点像是叫你跟着走,你要是真跟着走,就会麻达山,在林子里转不出去,那就危险了。” 在他们这边,老跑山人有一句话:一怕吊死鬼儿,二怕麻达鬼儿。 吊死鬼就是树上折断的大树杈子,还连着点树皮,晃晃悠悠,说不上啥时候就会掉下来。 采山人大多数时候都低头干活,大树杈子掉下来就容易把人砸伤。 听了李卫国的解释,大伙也都心有余季,看来林子里远不像表面看到的这么祥和,处处都隐藏着危机。 于是众人继续采野菜,大伙分工协作,同一品种的,都集中到一起,尽量是男同志背着背篓,女同志手脚麻利,提着篮子采野菜。 李小梅和王小雪反倒成了小专家,在她们的帮助下,大伙认识了蕨菜,猫爪子,还有黄瓜香。 黄瓜香也是一种蕨类,学名叫荚果蕨,采摘下来之后,放到鼻子下面闻闻,有一股黄瓜的清香味儿。
采得比较多的还有山葱,是一种叶片跟小孩巴掌差不多的野菜。 这种野菜也非常费事,回家之后,要把叶片一片一片地挑选出来,摆成一摞一摞的,整整齐齐。 南韩那边最喜欢这东西,吃烤rou的时候,用山葱包着rou,十分鲜美,所以采摘起来虽然费事,但是价格也高。 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等李卫国招呼大伙歇一会吃点东西打打尖的时候,大伙这才发觉,已经累得腰酸腿疼。 李卫国把带来的食物分发下去,也没啥好吃的,就是玉米面大饼子就咸菜,当然了,还少不了几瓶鱼罐头,这个最受欢迎。 “一人一个咸鸭蛋!”李小梅也早有准备,给每人发了一个煮好的咸鸭蛋。 “小梅你太好啦。”葛卫红还搂着小当家亲了一口。 李卫国则把大伙已经空了的水壶都收过去,然后去接饮料。 这个季节,正是白桦汁分泌的旺季,一棵树取一壶,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喝着清香的白桦汁儿,吃着大饼子,感觉还挺香,主要是饿了,在饥饿的时候,吃啥都香。 稍事休息之后,大伙又继续干活,到了下午三点,李卫国就张罗着收工,回家之后,这些山野菜还要进行初加工呢,同样耗费时间。 山里的野菜资源确实丰富,大伙的背篓也全都满了,挎着的篮子也都装得满满当当。 一大背篓山野菜,也挺重的,反正像葛卫红和吴小玉她们这些女生,挎上背篓的背带之后,自个是起不来,得需要别人拉一下,才能站起来。 一行人走了几里路,就找到四轮子停放的地方,接下来就比较轻松了,背篓全都码放在车斗里,然后人都坐在边上。 “都坐稳扶好,别颠哒下去!”李卫国吆喝一声,就发动四轮子,突突突的往回走。 虽然比较颠簸,但是总比背着沉重的背篓轻松啊。 四轮子跑了一个多小时,到家的时候已经快五点了。 李金梅要照顾鸡场,还要在家做饭,所以没跟着进山,瞧着满满一车斗的野菜,也被吓了一跳:“采这么多,快点进屋洗洗,准备吃饭!” 晚饭已经准备好了,煮的包米碴粥,炖的茄子干,还有不少蘸酱菜。 青黄不接的月份,这边主要就是吃干菜。 李卫国体质好,没感觉咋累,于是又给大家炸了点刺嫩芽,算是犒赏了。 吃饱饭,还得继续干活,大锅里已经烧好开水,当院子也架着一口大锅。 采回来的山野菜,要先仔细挑选,把里面的杂草剔除,然后放到沸水里面,打个水焯。 这个过程通常都不需要太长,也就烫个三五分钟就可以。 李卫国拿着干农活的四股叉,站在锅台旁边,翻动里面的山野菜。 每一锅都要焯很多,用别的东西还真翻不动。 “国子哥,来,给你也照张相。”这回轮到葛卫红给李卫国照相了,加工的过程,也都要留下影像资料。 葛卫红指挥了几下,忽然想起什么:“国子哥,你要凶一点,对,就像是传说里,把人叉起来,下油锅炸的大鬼!” 李卫国眨巴眨巴眼睛:“哇呀呀,你们这些山野菜,全都罪大恶极,统统下油锅,然后被人吃掉哇!” 坐在小板凳上择菜的众人看了,都笑得肚子疼。 最费劲的就是牛毛广了,焯水之后,还得一根一根的,把茎秆上的绒毛撸下来。 相对来说,蕨菜就算是省事的了,焯水之后,一根一根捋齐刷刷的,然后系成一小把一小把的,再把根部切上一刀,变得整整齐齐,然后撒上盐就可以了。 大伙一直干到晚上九点多钟,这才算是完成初加工,明天就可以拉到收购点进行出售。 而有些需要晒干的,明天还要进行晾晒,这个就得辛苦李金梅了。 “都早点回去休息,明天不用太早,七点集合出发。”李卫国吆喝一声,宣布散伙。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卫国就起来装车,然后又拉上奶桶,跟二哥他们一起去公社。 几人先路过收购站,这里就是罐头厂的收购点,好家伙,已经有不少在排队。 李卫国他们就把山野菜先卸下来排号,然后李卫军去送牛奶。 “小伙子,你哪个大队的,采这么多?”那些背着背篓的村民,七嘴八舌询问起来。 “大馒头屯的,我们这是十多个人采的呢。”李卫国乐呵呵地回道。 难怪呢,那些村民这才释然,虽然看起来也还是不少,但是毕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一边排队,大伙一边聊天,都说今年山野菜值钱了,大伙都能赚点,贴补家用。 “要俺说,还是这个白山罐头厂比较仁义,收购价格,比原来国营的贵多了。”一个老汉开始夸起罐头厂。 “我听说,那罐头厂是小鬼子开的,贼啦有钱。” 李卫国一听,刚要解释一下,就听有人抢先说道:“这你就不知道啦,那罐头厂的老板,以前就是咱们公社的,战争时候的遗孤,跑回去呆了几年,这不又回来报效乡亲了嘛,是个好小子!” “对了,听说就是大馒头屯的,小伙子,是不是这么回事啊?”有人问到李卫国。 李卫国笑着点点头:“你们说的是大贵叔啊,大号叫田大贵,确实是这样,在国外过上了好日子,也没忘记家乡。” 反正又不花钱,他当然也乐意往田大贵脸上贴贴金。 一时间,大伙都纷纷夸赞起田大贵。 农民就是这么耿直,谁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就念谁的好。 等轮到李卫国这,在这边组织收购工作的张星这才瞧见:“李哥,你来了咋不早点过来呢,跟着排啥队呀!” 李卫国摆摆手:“还是按照规矩来,快点过秤,一会儿回去,我们还得上山呢。” “好!”张星答应一声,指挥人一样一样过秤,然后开票领钱。 旁边有刚买完的提出意见:“你们咋不验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