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南望王师又一年在线阅读 - 第二十六章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第二十六章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几个皇宫里的宫女搬了两把躺椅放在了太液池旁边,这池子里面的荷花倒是不多,只有寥寥几朵点缀这幽绿色的池水,在此池水之中不知从何时起便有人从这江淮地区用船运来数百条的各种鱼类,其中的季花鱼是这池中的美味。

    但是今天要尝的美味却是这韩琦拿手的孟津黄河鲤鱼,这鱼的做法倒是不难,不过令赵祯欣欣向往的却是二人一起垂钓的时光。倘若说这晏殊是这赵祯的老师,那这韩琦则是他为数不多的挚友。二人不仅年纪相仿,而且政见也是高度吻合的,就是因为这样这韩琦才能在三十余岁进入宰辅的行列。

    二人相坐于躺椅之上,看着迟迟不上钩的鱼儿,气氛还是些许的沉默。

    “陛下,今天可真还是怪事,这鱼儿迟迟不上钩,我们今天也不像往常一样的话语,这没把鱼给吓跑吧。”韩琦说道。

    “韩卿,稍安勿躁,这鱼啊,总会上钩的。”赵祯对着韩琦说道。

    就这样,两人一起相等直至夜幕的降临还是一无所获,韩琦看还在等着的赵祯,说道:“皇上,还是我们去就膳吧,今天的鱼,恐怕是钓不起来了。”

    赵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木桶之中还是一条鱼也没有,无奈之下,只得叫几个小太监提着木桶出宫,前往这东京汴梁的集市上买鱼。

    东京汴梁的夜市还真是繁华,在这每天的晚上任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店铺开张。在这码头旁边的活鱼店铺也是一样。见到几个太监来到自己的店铺买鱼,各位的商家自然是高兴地说不出话来的,毕竟这宫里从这里买鱼自己的脸上也是有光的。

    几个小太监随便走进了一家鱼店,只见得商铺小二从这店后的河中捞出两条养在水笼中的大鲤鱼放在了这小太监的木桶中。小太监放下一袋钱,转身欲走时,店铺老板又说要送两条,但是小太监只得说自己提不动了,只得作罢。

    在小太监走后,老板看了看那一袋里的钱,哟,宫里真是大方,这买了三条鱼就给了老板卖一百条鱼所得的钱。

    小太监们飞奔着走进了皇宫,以最快的速度冲到了御膳房,只见御膳房中现在还是韩琦一个人在那里等着,在灯火通明的御膳房外面站着数个御厨,很显然在这个时候,那韩琦已经将这帮厨师给喊了出来,在自己做菜的时候,还是一个人比较好施展自己的拳脚。

    只见小太监将鱼给送来的时候,这三条鱼还是活蹦乱跳的。韩琦顺手拿起一条,在那砧板上开始切起了鱼rou。

    半个时辰以后的饭桌上,赵祯与韩琦喝起了小酒。

    他们二人相互交谈着这半年在西北战局的一些看法,但是当说到范仲淹的时候,韩琦的脸上掠过一抹柔光,似乎想起了什么事情。

    随后二人在讨论着为什么在这西北方向上会被这小小的西夏打败的时候,韩琦直接说出了这制度上的问题,希望赵祯可以改革。赵祯在这一晚听了韩琦的观点之后回到自己的宫中,也的确反思了许多。在他自己认为,现在的朝廷也的确需要改革。

    韩琦走出这幽静的深宫之时天色已经完全的暗了下来。现在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了,人也已经睡了。打开宫门一看皇宫之外的东京汴梁的街道上面却是另一番繁华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显得是多么的愉快欢乐,生在这太平盛世就应该是这样一番的歌舞升平的生活。

    远在边塞外的韩琦回到这让人快意盎然的东京汴梁,此时心中还在思考?到底何为天下盛世?到底何为这黎民百姓?芸芸众生在这天地之间,无一不是在这天地之间谋求出一条活路。

    烟雨繁华,星河点缀,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独自一人走着,韩琦望向了这繁华的街道,看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如同熙熙攘攘的人群。

    在另一边的延州大营之中,狄青拿起了刚刚寻回的自己的银枪,抹了抹粘在枪上的泥土,有拿起枪身来看了看周围有没有损坏了的地方。还好只是在这如同镜面的枪头上又多出了几条明显的划痕。问题不大,这并不影响杀人,只要用力刺向敌人的胸膛,敌人的心脏还是会被这银枪给刺穿的。

    身后的大营之中,范仲淹还是像往常一样,拿着一盏油灯,在昏暗的帅帐之中看着墙上的地图。心中还是那样的忧愁,真不知道他一天在担忧着什么。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过去,原来这样的事情还是像这原来这样的发展;原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又来这样的上演。匆匆忙忙的人生,轰轰烈烈的年华,或是街头桥边行走的行人,或是田间地里种苗插秧的百姓。都像是这个囚笼中的人,但是这个囚笼又不得不囚禁人们的一生,问道:何为此囚笼。答曰:人生。

    ……

    在这东京汴梁城外的陆家庄,周群林刚刚领养了韩郴不到两个月,在孩子满月之时,这周老爷在整个周府上下装扮的红红火火的。

    现在应该已经是孩子的百日生辰,周老爷也没有来得及问这包拯这孩子的生辰到底是何时候?大概的估计了一下,赶上一个黄道吉日,周群林特地的从这东京城当中请来了一个戏班子,在这周府里搭台唱戏。

    周群林有特地的赶到这城中想宴请这包拯与韩琦到这周府中来看看这孩子,奈何最近朝中事务繁忙,韩琦又得急着赶回那西北前线,两人随即写下几句祝福这孩子的话,便没有赴这一场宴会。

    周群林赶回陆家庄的时候,在这陆家庄的街边看见了那一个整日坐在街边算命的老人,看着老人的这一番模样也是着实的可怜,周群林又想到今天刚好是自己儿子的百日酒,心想喊一下这潦倒的老人,也不是不可。

    周群林从这马车上走下这街边,这陆家庄的夜市自然是比不了东京汴梁的那样夜夜笙舞,灯火通明。这里的夜市更多的感觉是一种静谧和和谐。

    由于地方狭小,人口相对于东京汴梁还是比较少的。

    在这街上没有吆喝声,没有街边的杂耍,没有书生的见解。有的只是每家每户店铺的面前摆着一个不是很明亮油灯,算命的瞎子正是在后面店门的油灯下照着才可以看到一个佝偻的背影。

    杵着一根用那树枝削皮做成的拐杖,在哪算命的摊子下站着。听得人声脚步,老者微微一笑。

    “老爷这番心意在下心领神会,还望老爷见谅。老朽今年早已是朽木之身,不便挪动。”算命的那个瞎子对着周群林说道。

    听得瞎子的这一句话,那周群林也是干脆,对着算命的盲人说道:“打搅老先生了,在下多有冒犯,还请老先生不要见怪。”

    “这孩子的生辰是每年的二月十五,还请老爷记住。”盲人随口说道。

    听得老人之言,这周群林在他的桌上摆好十多个钱。周群林开心的回去。这时从哪旁边的屠户摊子上又跑过来一个小孩,又一次顺手拿走了那周群林摆在瞎子桌上的钱财。

    盲人算士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心中笑到。

    转眼就连这春天都要过去了,不知为何却在周府大摆筵席的今天晚上,寒风吹的这么的寒冷。

    大夫人见到满院的大红喜字,就像是自己要嫁姑娘一样。在两个丫鬟的照顾下,现在这孩子的身体可谓是身强体壮,原本消瘦不堪的这孩子在现在确是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已经是胖嘟嘟的了。

    陆家庄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这一次周老爷宴请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饭,也就是想当着全家人的面,让大家看一看自己的这一个后代。家里的一棵独苗,还是在自己四十五岁的时候才拥有的,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一份感情在日后只要培养得当,这份感情会更加的胜似于自己的孩子。

    在这宴会之上,周群林将韩郴抱着在自己的亲戚面前走了一圈,让大家看看这孩子。大伙的心里也知道这孩子不是周群林的,但是周老爷的平时善举太多,这不来,总的来说周老爷的面子上也是挂不住的。

    周群林看着宾客满座,这心里自然也就舒服了许多,在这陆家庄中,这周家的家产算不上最富有的,但是周群林捐出去的钱财货物,绝对是这陆家庄中最多的。怪不得他可以被冠以周大善人的名号。

    在这大院之中,红红火火的场面令得那周群林喜笑颜开,今天的热闹非凡是自己在数十年间的积攒所得,虽然并没有什么王公贵族,公卿大臣的前来,但是来的都是一些天下的有识之士,商贾大亨。自己的脸上这一点的面子还是挂得住的。

    这周府在今天的晚上是十分的热闹,平常人都是看的出来,在明天早晨,这周群林又要给在陆家庄的人们发一些大米了。

    晚宴过后,周群林走到大夫人的房间里面,两人相坐在大堂之上。

    “我看以后得将这郴儿送到那书院当中去,就让他跟着我你我在这家中,终将是一个毫无作为的。”周群林看着熟睡的韩郴说道。

    “现在的孩子才几岁啊,你就想着几年以后的问题了呀。”大夫人回道。

    “现在就该对孩子的以后考虑了呀,你看这个样子,以后不是从商就是做官。我呀现在就希望这郴儿啊以后去做一个小官,这样啊,以后就不用像我们一样,天天在外奔波了。”周群林说道。

    “从商四海自然是好,但是你别忘了,要不是咱的祖上是那有功于朝廷的将军,我们何来这繁华的生活,何来现在这一口一个丰宁伯的喊叫。你又何以在这商场上如鱼得水?这些呀,我看啊都要归功于这祖上的功劳和你自己的努力。所以呀,以后做官,不能做小官,要做就要做大官。”大夫人说道。

    “不,你错了,要做就要做能臣,忠臣,为着天下老百姓着想的官员。”周群林说道。

    二人看着熟睡的韩郴,心中自然想着这孩子以后能够出人头地。

    ——

    大宋的繁华在东京城中是最能体现的,时间来到了庆历年间,在这几年的时间变化里面,原本血气方刚的众臣到现在已经被这天下磨砺的颇为有所体验,不管是谁,都没有了当年的那一份血气方刚与不切实际的冲动了。

    范仲淹,韩琦等人也从西北前线回到了朝廷当中。就在去年还与西夏的李元昊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战,奇迹并没有光顾范仲淹,而是继续在李元昊的头上大放光彩。李元昊在那定川寨之战中大放异彩,在这次战争当中直接将九千人的宋军围住,还又一次搭上了十五位将领的性命。

    西夏战是直至此时,全面的失败。这赵祯不得不采取另一些比较保守的大臣的建议,现在向着李元昊赐一些岁币,停战议和。

    其实到了现在的这个时候,西夏也是已经打不动这一次的战争了,由于商路已经被宋军完完全全的切断,现在的这个时候原本在西夏国内都已经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的情况了,要是在不停战议和,距离西夏国亡之日则是不远了。

    就在大宋与着西夏签订那和议之后,李元昊按照了约定,取消了自己的帝制称号,并且向着大宋称臣,这样的结果早知道,就干脆不要在西北交战这么多次了。只要封锁其货物流通,让其国内自乱,不就可以慢慢的瓦解这西夏了吗?

    一时间,主和派为自己在这西夏的结果上而兴高采烈,毕竟到了最后,这用于安抚西夏的银两货物与着开战比起来,足足相差着几十倍之多。这也就意味着,议和的效果和实际收益是这开战数倍。反正就算等到宋军真正的将这西夏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之中时,还是要重新扶立一个党项人作为这个地方的管理者,毕竟汉人在这里无根无基。并且要发展这个地方,还不知道在最后得从朝廷里面拨出多少的银子去开发那个地方。所以这是一局对于宋庭无解的局。

    西北休战对于整个的天下来说是第一件幸事。只不过朝中的主战派们在此时则是十分的气愤,在立朝之初之时宋军是何等的神勇,天下当时的五代十国最后被宋朝归于一统。除了燕云十六州没有被收回来以外,其余地方多已经归顺于宋庭的版图之中。

    但是现在就连一个西夏这样的小国都打不过,这不是让北边的辽国看笑话吗?

    辽国?辽国有什么资格和宋庭相提并论?当年的辽国的确在数十万的骑兵加持下可是横扫北境,但是现在的这种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宋庭沿着辽宋边境种上了一条十余里宽的丛林,这丛林的背后就是宋军的军营。这样,原本辽国最大的优势——骑兵优势被宋庭化解的干干净净。

    并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辽国的朝廷结构也跟着宋庭在一样的更改,现在的辽国国内的科举制度已经打开,现在的辽国的朝廷之中已经不像是原来的那样子由着一帮皇亲国戚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之势,而是现在辽国的朝廷之中,文官的比例在不断的上升。文官开始学这宋庭的样子开始治理国家,虽然这体量不能和宋庭相比,但是关外还是被他们发展的有声有色。

    相比于原来关外的宁静平和,现在的关外是一种更加文化昌盛的体现。诗词曲赋开始逐渐的在关外流行了起来,人们不仅仅是热衷于在马背上面射雕,也喜欢走到南方与宋庭交界的地方,买一张纸,买一支笔,写下这盛世繁华。

    一切都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着,这正是范仲淹想要看到的,范仲淹也的确看到了。

    天下无战事,自然自己的理想也该来将其实行了。在一个月之内,范仲淹联合了朝中一批正直的大臣,向着赵祯上书言道,现在的大宋必须改革以求富强。

    一时之间,大宋这一台机器在数日之内就变得灵活了起来,朝臣震恐。这要改革了呀。

    此时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在自己的病床前看着来看自己的范仲淹说道当年张九龄在唐玄宗这一朝改革的事情,最后的结局却是将张九龄的整个仕途都搭在了这次的改革之中。范仲淹却以个人得失生死是小,而真正的大义却是为天下的苍生去想上一想。

    吕夷简见到范仲淹这样的回答,自己也说出了当年自己与着范仲淹的恩恩怨怨。当年是自己太过于强势以至于在一帮清流正直之臣看来是一个大jian大恶之人,但是自己在位为相的数十年间,一没有大贪特贪,二没有危害天下的百姓。反而自己的兢兢业业也为这天下的百姓造福了一些,吕夷简希望在自己死后,范仲淹可以放过自己的一些过失。范仲淹则是表示在当年也是自己的莽撞和气血方刚。自己就从来没有认为过这吕夷简可以被编排到jian臣录之上。

    吕夷简死后,晏殊被调任真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

    至此晏殊晏太师被推上了这大宋的第一权臣。范仲淹,韩琦调任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轰轰烈烈的改革就此拉开了帷幕。

    在庆历三年,注定是大宋官场最为波折的一年,经过了几十年的积淀,从开国之初的官员数量发展到了现在,这数量已经是翻了几倍的。在范仲淹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一批能臣重臣被提到了地方上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

    而在中央范仲淹也的确改革了一些朝廷的重要各司衙门,精简了大量的官员,一些懒政官员下马,就注定会有一批老虎会出来反驳。

    这不,在保守派的疯狂攻击下,大宋的政府甚至出现了停摆的现象。各地的官员都害怕自己被当做冗员被裁撤了,就疯狂的弹劾范仲淹,而且在外地这皇帝的圣旨甚至都不能管上一点的作用。

    现在这情况不仅仅是政府停摆了,就连政令都出不了这京城了。情况已经严重到了这种的地步,这是令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还是应了吕夷简的那一句话,这范仲淹的这一剂猛药下的太猛了,宋庭已经支撑不住了。

    毕竟这在天下,这中直支持改革的官员只有寥寥千人,其余的人皆是反对这一次的大规模裁员行动。

    这时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不派军队维持这一次的改革?

    答案却是此时的军队也在大规模的裁员,他们比官员还害怕自己被裁撤,没办法,看来赵祯不得不向那一些保守派低头一次了。

    甚至包拯在外上奏,在这京东路已经各地官员都已经纷纷放弃自己的工作,一副誓死抵抗改革的态度,这样下去,这朝廷是撑不住的。

    最终,赵祯不得不做出一个及其艰难的决定——放弃改革,中止改革吧。反正已经取得的成效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经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