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敕勒歌:两魏英雄传在线阅读 - 第76章 刀兵再起雪前仇

第76章 刀兵再起雪前仇

    537年,九月,晋阳。

    弘农失守深深刺痛了高欢的神经,他终于决定再次起兵去讨伐宇文泰。

    从年初小关之败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八个月的时间了,这段时间高欢之所以一直隐忍着没有出兵报仇,是因为东魏内部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连续用兵要冒很大的风险。

    概括来说,东魏当前最要命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第一个问题,是国内的人心还不稳定。

    高欢跟元修之间的对抗长达两年之久,最后还把元修赶出洛阳,这整个过程实在是太拉风了,全天下都知道他公开对抗皇帝这件事,很多人对此也颇有微词。相比之下,元修虽然最终死在宇文泰手上,过程却要低调得多,而且宇文泰又尊重元氏皇族的意见让年长的元宝炬继位,没有像高欢一样立一个小皇帝,因此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认为北魏的正朔在西魏那一边。

    山西和河北是高欢的基本盘,相对还比较稳固,但河东和河南就不一样了,这些地区处于东西魏交接地带,各级管理又被当地的世家大族所把持,这些家族的政治立场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比如河东薛氏就是典型的代表,家族中的政治分歧相当大,如今河东还在东魏的掌控下,完全是因为高欢的实力压制,一旦局势出现逆转,很多倾向于西魏的人就会伺机而动。

    为了稳固东魏的民心,高欢也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被人挑出更多的毛病。

    首先,高欢极力辞掉了相国的职位,只保留丞相一职。

    自春秋秦汉以来,相国都是国家的二号人物,而丞相只不过是相国的助手。后来由于相国权力实在太大,很多时候不再设立,其职能也转移给丞相。虽然两者干的活儿基本差不多,但相国的政治意义实在太大了,很容易惹人非议,还是不接受的好。

    其次,高欢又坚决辞掉了元善见授予给他的九锡。毕竟历史上接受过这玩意的人基本都篡位了,现在这种局势下打死也不能碰。

    再次,高欢吸取了当初跟元修缺乏沟通渐行渐远的教训,主动跟皇帝元善见保持联系。当时的东魏是双中心制,首都邺城是政治中心,高欢所在的晋阳则是军事中心。为了体现出对皇帝的尊重,高欢经常会亲自赶往邺城向皇帝汇报工作。

    此外,高欢在生活小事上也异常谨慎。有一次他在汾阳天池附近散心,偶然捡到一块石头,上面的纹理看起来像“六王三川”几个字,看着很奇怪,于是问阳休之这是啥意思。

    阳休之就是当初贺拔胜的行台右丞,但他最后没有跟贺拔胜去关中,而是提前投奔了东魏,目前担任高澄的行台郎中。

    阳休之回答说:“六指的是就是高王你(高欢字贺六浑),王指的是当有天下,三川指的是黄河、洛水和伊水,也可以指泾水、渭水和洛水,总之就是说大王当受天命,这是大吉之兆。”

    高欢吓坏了,我啥都不做都有人说我要谋权篡位呢,现在再蹦出这么块石头更解释不清楚了,他赶紧让阳休之千万别再乱说话。

    结果这事儿不知道怎么被杜弼知道了。杜弼是小关之战时窦泰的监军,窦泰兵败之后,杜弼领着几个亲信跑到了弘农,被当时的陕州刺史刘贵抓起来押送晋阳。按说窦泰不听指挥盲目出兵,作为监军是有重大责任的。但高欢也知道窦泰的倔脾气,只能怪自己用人不当,没办法强求杜弼,所以把他痛骂一顿之后也就算了。后来由于杜弼的确有才华,又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大行台郎中。

    杜弼才华虽好,但揣度领导意图的能力却很差。他也不知道咋想的,偷偷跑去劝高欢顺天应人,直接受禅当皇帝多好。高欢气得差点儿原地去世,顺手cao起个棒子直接把杜弼给打跑了。

    总之,在第一次出兵失利,而且国内内部人心还没有完全稳定的情况下,高欢也不太敢顶着穷兵黩武的罪名立刻再次发动战争。

    第二个问题,是政府官员贪腐成风。当时东魏的文武官员,虽说都不是大贪之辈,但基本上没几个清廉的。尤其是跟着高欢起兵的那些将领,打仗的时候很卖力,平时贪污起来也毫不逊色。

    虽然经常有人告状,但奇怪的是高欢对这件事情好像并不放在心上,甚至还有些许纵容的意思。由于很多官员是他的嫡系,朝廷那边也不敢随便处理。

    后来书呆子杜弼看不过去了,他主动找到高欢,请他无论如何要重视一下现在的贪腐问题,整顿一下东魏的官场。

    杜弼一副急三火四的样子,好像再不处理天就要塌下来一样。高欢对杜弼道:“小杜啊,你先坐过来,听我慢慢跟你解释。大魏官员贪污的风气已有很多年了,纠正起来不是个小工程,而且现在咱们的国际局势很不乐观,很多督将的家属还留在关西(主要指的是可朱浑道元、万俟普、曹泥、刘丰这些人的部将),宇文泰一直在想方设法引诱这些人回去,南边的萧衍又专门倡导儒家礼乐,对中原的士大夫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贸然反腐的话,恐怕武将都会跑到西边,文官都跑到江南了。那时候人都跑没了,咱们还拿啥立国啊。所以这件事不是我不想管,而是还不到时机。你尽管放心好了,我肯定不会忘了这件事的。”

    高欢苦口婆心讲了一大套,以为杜弼明白了,结果这个家伙认死理,就是转不过弯来。等到高欢打算再次攻打西魏的时候,他又找过来,请高欢先除掉内贼再出兵。高欢问他内贼是谁,杜弼回答说就是你手下那些贪污的勋贵官员。

    高欢一看这是个榆木脑袋,不来点儿狠的是没办法让他开窍了。于是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命令手下的军士弯弓搭箭,举刀擎槊,沿路排出去数百米,让杜弼从路上走一个来回再说。

    杜弼是个书生,眼看着头上的刀刃寒光闪闪,身边几百只强弓劲弩都对准了自己的头,吓得腿都软了,生怕哪个兵爷手滑没拉住弦,自己就被串糖葫芦了。

    等到杜弼再次回到高欢面前,已经是汗流浃背,抖似筛糠。高欢这才对他道:“这些只是摆个样子,就把你吓成这样,你所谓的那些勋贵可都是在战场上身犯锋镝,百死一生,才换来今日国家的安宁,岂能因为一些小节否定他们的贡献?”

    杜弼这才顿首谢罪,不敢再纠结这些问题了。

    高欢的话其实有点儿强词夺理,他内心其实也很清楚现在这种状态不行,但就是一直狠不下心来处理。其中一个原因是碍于故人情面,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如果直接下猛药硬搞,整个东魏的官僚体系不死也休克了。眼下他希望采用绥靖政策拖延一段时间,等搞定了宇文泰再说。实际上,他已经做好了整顿官场的准备,甚至已经安排好了负责cao刀的人选,只是还没有启动而已。

    可惜有些事情是纵容不得的,高欢很快就会品尝到当断不断的苦果。

    第三个问题,是国内的民族矛盾非常严重。

    高欢祖上虽是汉人,但他本人已经完全鲜卑化,他带领的怀朔集团和六镇镇民也都属于鲜卑(这里主要指习俗),而东魏的大部分领土,包括河北、河南、河东、青齐、徐兖一带还是以汉人为主,双方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不同,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现在鲜卑是统治民族,日常又以骑马游猎为主,看不上耕地种田的汉人,各种欺压现象屡禁不止。

    这个问题其实高欢之前就有所觉察,早在信都起兵的时候,他对六镇镇民的约法之中就有不许凌辱汉人这一条。奈何这些民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消除起来难度非常大。

    高欢本人的政治大局观还是很强的,他很清楚国家要想稳定发展,鲜卑和汉人必须团结一致才行。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两套宣传词,分别对鲜卑和汉人宣讲,努力让双方互相理解,和平共处。

    鲜卑人虽然普遍轻视汉人,但唯有一个汉人谁都不敢惹,那就是高敖曹。

    高敖曹是高欢派系中极其特殊的存在,他不仅是少有的汉族将领,而且资历深,功劳大,武力强,官职高,最主要的是脾气火爆,除了高欢谁都不认。如果哪个鲜卑敢招惹他,那真是拔刀就砍,抽箭就射,曾经拿着刀把御史中尉刘贵撵得到处跑。由于他的特殊身份,高欢也很给面子,对他的一些发飙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高敖曹在场的时候,高欢宣读命令都用华言,不用鲜卑语。

    虽然高欢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来调节缓和民族矛盾,但这是个长期的工作,要看到效果并不容易。

    高欢也知道西魏这两年的饥荒非常严重,他本以为时间和主动权在自己这边,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国内事务再巩固一下,等西魏自己乱掉之后再出兵摘桃子就好。

    高欢的想法很美好,却没想到宇文泰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居然铤而走险直接偷袭了弘农,还大摇大摆地把漕粮往关中运。

    窦泰的仇还没来得及算呢,你居然还敢得寸进尺上门抢东西?

    是可忍孰不可忍。高欢很生气,他决定把手头的事情缓一缓,不惜一切代价先灭了宇文泰再说。

    高欢下定决心这次要一战彻底解决问题,不留后患。他把山西河北地区几乎所有兵力都调集起来,总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河东的蒲津渡口。高敖曹依旧独立统领三万精兵,从河南方向进攻关中。

    这回不再搞什么虚虚实实的套路,靠人数踩死你算了。

    宇文泰也知道自己这次算是把高欢彻底惹毛了,心里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目前西魏全部的主力都跟着他在弘农掩护运粮,长安基本是座空城,情况其实非常凶险。

    但宇文泰玩的就是心跳,他掐着指头算时间差,一直坚持到高欢和高敖曹的大军快到眼前了,才留了一少部分人驻守弘农,自己带着主力回到长安。他在弘农一共呆了五十多天,这段时间里西魏部队基本没干别的,一直大车小车在往关中运粮。

    没办法,现在西魏实在是太缺粮了,能多运过去一车都是好的。

    虽然潼关路险,没能把粮食全部运完,但还是极大地缓解了西魏目前的饥荒,至少兵粮暂时不用担心了。

    宇文泰刚刚离开,高敖曹的南路大军就杀到弘农,把陕城团团包围。

    高欢的北路大军也抵达蒲津,准备过河。

    高欢这次摆出了孤注一掷的架势,不搞定宇文泰誓不罢休。他帐下的将领们从没见过他如此激动过,眼前仿佛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指挥若定变化如神的高王了,很多人都隐约有种不祥的预感。

    右长史薛琡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对高欢道:“西贼经过两年的饥荒,国内基本已经没粮了,这次是饿得没有办法才冒险到弘农来抢粮。现在高司徒已经包围了陕城,断了他们运粮的通道,已经运过去的粮食估计也撑不了太长时间。只要咱们坚守不出,再等几个月他们自己就会崩溃,那时候元宝炬和宇文泰必然不战自降。请大丞相慎重考虑,不要贸然过河决战。”

    侯景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过他是从打仗的角度分析的。他对高欢道:“这次咱们二十万人马全军押上,盘子实在太大了,一旦出现问题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不如分为前后两军分别指挥,前军如果获胜,后军全力支持;前军如果失利,后军就作为预备队顶替上去。”

    高欢把这些建议统统给否了。

    薛琡说得也许有道理,但高欢不想再等了。宇文泰这次攻占弘农已经给东魏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弘农北面就是河东,弘农失守之后,河东的一些大族开始转变立场,包括邵郡、正平郡在内的多个郡县以及很多河东本地世族修建的城堡,都纷纷投奔了西魏。

    这还不算,东魏的高层也开始人心动摇,侍中元子思跟弟弟元子华甚至谋划弃国投奔西魏。虽然这两个人被发现之后赐死,但这很明显只是冰山一角,鬼知道后面还有多少人有类似的想法。

    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如果人心都散了,估计等到不到敌人崩溃自己这边就先变天了。

    至于侯景的建议,摆明了是不信任我指挥大部队作战的能力嘛。分成两军,那后军预备队岂不是要让你来指挥?你不信任我,我还不信任你呢,谁能保证我出问题的时候你不会有其他想法?

    再说了,宇文泰那边全划拉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用得着这么小心么?当年在韩陵我可是两万多人直接搞定了尔朱家的二十万大军,难道现在手里有二十万人的时候反倒不会打仗了?

    高欢不再听任何建议,下令即刻全军过河。

    二十万大军从蒲津渡口渡过黄河,兵临华州城下。

    跟这次比起来,年初的小关之战完全变成了一碟开胃小菜。如果说上次宇文泰的胜利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那么现在,他将不得不靠实力去面对来自高欢本人的正式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