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乱清在线阅读 - 第十五章 乘胜追击

第十五章 乘胜追击

    “艮翁说的极是!”关卓凡重重点头,“确实要叫士子们‘有所本’!”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我想,这个事儿,是朝廷的责任!嗯,关于‘时务策’,朝廷要组织人手,编写……‘时务精义’,钦定颁行,以为考试之圭臬!考官出题,不能超出‘时务精义’之范畴,士子通读‘时务精义’,考试之时,就‘有所本’了!”

    “啊?!这个……”

    关卓凡看着倭仁睁大了眼睛的模样,微微一笑,说道:“当然,许多‘时务’,普通士子,不晓得来龙去脉,难以甚解,单靠自个儿钻研,歧义不免。考试的时候,还是可能有人无所适从的。为此,朝廷应该派出‘时务训导’,下去讲读解疑,如此,师弟日夕砥砺切磋,庶几无惑矣!”

    “朝廷派人下去讲读?这个……呃,请王爷的示,这是‘巡讲’呢?还是……”

    “不是‘巡讲’。”关卓凡说,“若是‘巡讲’,一个地方,‘时务训导’只能呆上一小段时日,多则半个月,少不过三、五天,接着就要到下一个地方去了,如此,怎么能够和士子们‘日夕砥砺切磋’?解疑答惑之效,必然不彰!”

    顿了一顿,加重语气:“我想,一个州县,一个‘时务训导’,如州之学正,县之教谕,长驻当地,专司‘时务精义’之讲读,不务旁骛。如此,略假时日,‘时务策’一道,士子们必然学有所成,考试之时,笔下也必然有分数了。”

    “那么,这个……‘时务训导’,就是国家正式职官了?”

    “是!”

    “王爷!”倭仁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全国上下,有多少州县?一个州县。一个‘时务训导’,这,这要多大的一笔开销啊?”

    “艮翁,”关卓凡微微一笑。“你问得好——我来给你掰掰手指头。”

    “全国上下,设县一千三百零三个,设州一百四十五个,设厅七十八个,除此之外。还有七十二个直隶州,三十四个直隶厅,算一算,亲民之建治,拢在一起,一共是一千六百三十二个。”

    关卓凡话中之“亲民”,意思是直接治理民众,“亲民之建治”,就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时务训导’的位子,可以比拟州之学正、县之教谕。正八品,正俸加养廉银,一年一百二十两,一个亲民的建治,设一‘时务训导’,则全国共设一千六百三十二个‘时务训导’,一年的薪俸,拢共是十九万五千八百四十两银子。”

    倭仁微微骇然:此人胸中丘壑之分明,真正不得了!

    脑子中随即转过一个念头:恭王真是比他不了——怪不得会被他取而代之呢!

    “州”这样东东,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牛掰的。上古九州,汉代十三州,领牧一州者,地道一方诸侯。不过。汉之后,州的地位,愈来愈低,到了清朝,已是州、县并列,同为最基层的政权单位。只是,州大多设在要冲之地,知州的品级比知县高一品,正六品。

    “厅”则大多设在边远之地,和“州”、“县”一样,同为“亲民之建治”。管“厅”的,一般是知府的佐贰之官,即同知、通判,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整体来说,又比知州高了。所以,政府正式文告中的行政序列,是“厅、州、县”,不是关卓凡话中的“县、州、厅”。

    厅、州,有“散”和“直隶”之分。所谓“直隶”,即“直辖”之意。散厅、散州,和县一样,辖于府;越过府一级,直辖于布政司的,即为直隶厅、直隶州。直隶厅、直隶州和府是同级的,不同的是,府辖县,不“亲民”,即管官不管民;直隶厅、直隶州,却是既辖县,又“亲民”,所以,关卓凡计算基层政权数目的时候,将直隶厅、直隶州也算了进来。

    啰嗦了一轮,言归正传。

    “这笔钱,”关卓凡继续说道,“看似不少,可是,咱们的十位总督,正俸加养廉银,拢在一起,一年下来,也差不多是这个数目了——不过如此嘛。何况,科考乃国家文气之聚、命脉之系,多花一点点钱,那不是天经地义?这一年二十万银子,国家拿得出来,也必须拿出来!”

    几句话,说的倭仁一腔老血,不自禁的热了起来。

    “请教王爷,‘时务训导’,也和学正、教谕一般,由……礼部该管吗?”

    礼部的“管部”大学士,正是倭艮峰。

    “我倒是想,可是——”关卓凡微微苦笑,“这个差使,礼部怕是办不下来,大约必得另起炉灶了。”

    说完,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表情、动作,做作得极其自然。

    撇开礼部,倭仁这个“管部”的大学士,自然面上无光,可是,他不能不承认关卓凡说的有道理:“中外时务”,礼部自己都弄不清爽,怎么去“训导”别人?这个差事,若真叫礼部来办,办砸了,就不仅仅是“面上无光”了,那是误人、误国啊!

    这么一想,倭仁的背上倏然一紧,心底却莫名的一阵轻松。

    倭仁的神态变化,没有逃出关卓凡的眼睛,他心中暗喜:好,“时务策”搞掂了,乘胜追击!

    “‘时务策’之外,”关卓凡说,“艮翁,你看,‘贴经’、‘墨义’两项,咱们是不是也将之恢复起来?”

    倭仁愕然:“这……却是为何?”

    “贴经”,即任选经书之一页,左右蒙上,只留中间一行,再用纸贴盖三字,令考生填充——同现代考试的填空题颇为相似。

    “墨义”,即围绕经义和注释的简单问答——同现代考试的简答题颇为相似。

    “贴经”和“墨义”,考的是考生的记忆和背诵的能力,不需要做什么自己的发挥,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式。到了宋朝,不论新派、旧派,皆以为其无用,王安石改革科举,便废除了“贴经”、“墨义”。王安石下台,他的各种改革政策不断反复,但贴经、墨义,却是从此从科举考试中消失了。

    我们能够理解倭仁的不解:咱们的轩王,从来是“锐意进取”的呀,他怎么会想到要恢复“贴经”、“墨义”这种死记硬背的老玩意儿呢?

    *

    (今儿更晚了,抱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