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有人逾格以求,有人一反常态
丽贵太妃是真正被震撼到了,以致身子微微地发软,声音也发颤了:“妹妹!……” “这些话,”婉妃说,“我对谁也不敢说,对我自个儿的老子娘也不敢说——除了你!姐姐,在这个宫里边儿,我唯一信得过的人——就是你!我晓得——你不会害人!” “妹妹!” “姐姐,你这位乘龙快婿,是个有大本事、大担当的人物!我不晓得自己是不是在胡思乱想,可是,我总觉得,在他手上,许多几百年的老规矩……都可能要变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姐姐,求你替我在他面前美言几句,叫我——” 顿了一顿,婉妃咬了咬牙,终于把话说了出来:“叫我有生之年,也能够看得见紫禁城外边儿的天!” 呆了一呆,丽贵太妃才明白过来,不禁目瞪口呆。 你要出宫别居? 怎么可能?! 你如果生了儿子、女儿——还得养大成人,尚有一线希望——譬如我;可是,你一无所出,作为先帝的妃嫔,怎么可能出宫别居? 丽贵太妃脑中一片混乱,又一次不晓得该说什么了。 “姐姐,”婉妃柔声说道,“我不是故意叫你为难——这个事儿,眼下自然是没有可能的。我是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呃,我的意思是,大局面……变了,和眼下不一样了,这种事儿……终于有可能了——那个时候,姐姐,求你别忘了我!” “好妹妹,”丽贵太妃叹了口气,“我怎么会忘了你?可是,你的话,我还是不明白啊!呃,什么叫……大局面变了?” 婉妃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如果真的说了出来,一定会吓坏温柔善良的丽贵太妃。甚至,吓得她再也不敢和自己接近——哪怕,这个想法是为丽贵太妃“好”。所以,是绝对说不得的。 “姐姐。我嘴笨,不晓得怎样才能把话说明白?嗯,这么说吧——” 顿了一顿,婉妃说道:“放在以前,咱们哪里想得到。这个世上,居然有一种船,无桨无帆,吃煤吐气,跑得飞快?又哪里想得到,红头发绿眼睛的洋人,居然打进了京城,烧掉了三山五园?” “还有,”婉妃压低了声音,“哪里想得到居然有‘两宫垂帘’这种事儿?牝鸡司晨。这可是‘祖制’没有的!” 丽贵太妃心中大大一跳。 她隐隐约约“看”明白点儿婉妃的意思了。 当然,她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婉妃拿出来给她“看”的,婉妃真正的“意思”,她是无论如何看不到也想不到的。 “我是说,”婉妃说,“不定哪一天,朝廷的章程就改了,宫里的规矩也改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好姐姐。你要替妹妹我说一句话!” 丽贵太妃的心境,复杂而茫然,婉妃的想法和要求,实在太“逾格”了。仓促之间,她无法判断,自己如果点了头,是得是失,甚至——是祸是福? 可是,其势已无法推脱。 她深深吸了口气。点了点头,说道:“你的意思,我大约明白了。好妹妹,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必定替你说这句话的!” 婉妃深深地福了下去:“多谢姐姐!” 丽贵太妃刚刚把婉妃扶了起来,就听见外边的太监尖着嗓子喊道:“皇上驾到!” 两个女人都是微微一愣:小皇帝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过来? 午膳后,小皇帝还有“国语”的功课。“国语”课罢,一天的功课就算正式结束了。这时,大约是未正一刻至未正二刻左右。 在这之后,拿荣安公主的话来说,小皇帝要先回长春宫“打个花胡哨儿”——就是向圣母皇太后汇报一天所学所见。小皇帝回到长春宫的时候,圣母皇太后刚刚歇过午觉,时辰刚刚好。 如果小皇帝在课堂上有什么得意事——譬如师傅夸奖“圣学精进”,或者卷子上多了几个红圈圈,还得连小皇帝带卷子,一并送到钟粹宫去,叫母后皇太后也高兴高兴。 如此折腾过一轮,大约是申初二刻左右,从这个点儿开始,一直到传晚膳,就算是小皇帝的“自由活动时间”了。 这大半个时辰里,以下两件事体,小皇帝一般会二择其一:要么看小太监们翻筋斗、打布库;要么去永和宫串门儿,找姐姐荣安公主说话玩儿。 就是说,如果过了申正时分,小皇帝还没有造访永和宫,当天就应该不会过来了。 现在,已经是申正二刻了。 这是十分少见的情形。 “皇上既然来了,”婉妃说,“我就先回避开好了。嗯,我出去会跟他打照面儿,啰里啰嗦的——我走角门好了。” “那……就委屈你了。唉,原本,还打算你在我这儿一块儿传晚膳的。” 婉妃嫣然一笑。 这一笑,如花之绽,满室生辉。 丽贵太妃觉得,婉妃那句“我可不行了”,实在算是谦辞。 她,依旧美得很哪。 * * 荣安公主有点奇怪,今儿的小皇帝,和平日里的,可不大一样。 “栓婚”的懿旨一“明发”,小皇帝几乎每天都要到永和宫来,每次都是兴高采烈,每次都要拐弯抹角地拿姐姐打趣,就算荣安公主发了火,小皇帝赔了不是之后,还是忍不住继续撩拨姐姐,弄得荣安公主不胜其烦,都说出“你再也不要过来了”这种话了。 给小皇帝表演翻筋斗、打布库那班小太监,倒是大大地喘了口气。 今天的小皇帝,一张小脸儿灰怏怏的,和丽贵太妃打招呼的时候,就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模样,竟没有正眼看他的“丽姨”。进了荣安公主的屋子,往“梳化椅”中一倒,四仰八叉地摊在那里,皱着眉头,鼻孔中隐隐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倒好像刚刚翻了多少个筋斗似的。 荣安公主虽然觉得奇怪,但原本是不想主动兜搭他的。可是,眼角余光,只见小皇帝在“梳化椅”中扭来扭去,鼻孔中的“呼哧呼哧”愈发响亮了——这是明显的有话想说、却又不肯主动开口、希望别人来问他的意思。 荣安公主只好说道:“怎么,今儿的功课,实在繁重么?” “那倒不是,”小皇帝从鼻孔中“哼”了一声,“今儿只有徐师傅一个人的功课。” “那是为什么呀?” “倭师傅今儿翰林院里有差使,好像是分派人员稽查史书、录书——又或者是派员稽查官学功课?反正都差不多,搞不清爽!” 所谓“史书、录书”,是指当朝的奏章、诏书,由六科负责一一辑录,一式两份,送内阁的称“史书”,留科存档的称“录书”。这是朝廷最重要的档案资料,每年都要由翰林院派员认真稽查。 所谓“官学”,是指宗人府的宗学、觉罗学,内务府的咸安宫官学,还有八旗官学——总之,就是专门为旗人子弟服务的各种“公办学校”,只是档次各有不同。 宗学、觉罗学是地道的“贵族学校”,只接收宗室、觉罗子弟;咸安宫官学次之,学生都是官宦子弟;八旗官学等级最低,接受普通旗人子弟入读。这三处地方,每年亦要由翰林院派员稽查。 荣安公主心中嘀咕:稽查史书、录书,稽查官学功课,两样大不相同,怎么会“都差不多,搞不清爽”? 怪不得,两位皇额娘天天为这个皇帝弟弟的功课头疼呢。 这份“腹诽”,当然不能宣之于口。 “翁师傅呢?” “告假了——回了常熟老家,不晓得什么事情。” 这……就更不像话了! 回常熟原籍,一去一回,迁延日久,必是告了长假。在朝的大员告长假回籍,几乎只有一个原因:父母病重。接下来,很可能就要报丁忧了——小皇帝居然说“不晓得什么事情”?! 翁同龢可是他的师傅!对师傅高堂的病殁,无知无觉,不闻不问,传了出去,朝野上下,还不议论小皇帝“寡恩凉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