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逍遥江山在线阅读 - 680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680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朱瞻基点了点头,大明继承元代工匠世袭制,把全国所有工匠分别隶属于工部、内官监和五军都督府管辖,称作工匠和军匠。【】军匠从事军械生产,一切活动都按军事制的规定进行。而工匠,则按照服役形式的不同分轮班、住坐、存留类。

    轮班工匠,按规定时间应征服役。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规定,凡在京工匠赴京者,月给薪水盐蔬,休工者停给,由工匠自由经营。但途远的应征服役的工匠,自筹费,奔走道,盘费罄竭,痛苦万状,造成了工匠的大量逃亡。

    于洪武十九年,工部侍郎秦逵提出工匠服役办法:根据程的远近,编定班次,登记簿籍,发给合同书。匠户按规定时间到工部报到,去制定的地区服役,并免除工匠其他差役,以资补偿。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定为制,称为轮班。按轮班规定服役的工匠称班匠。

    朱元璋是个仔细的人,凡事都需要章程制,比如他规定监不得干政,在洪武一朝监绝不敢议论朝政,又比如他规定后宫不得干政,终明朝两七十六年没有一个后宫干政。工匠在他眼里同样要定下规矩,在洪武十九年,他定下了工匠服役的规矩,根据轮班制的规定,官府有相当数目的工匠可以征调,足以满足官办手工业作坊的劳动力需要。同时,班匠年服役一次,一次月,平均每年服役一个月。其余的时间可以自己掌握,从事不同技术行业的生产活动。可以说,这项规定,比起元朝工匠制对工匠的严格限制,算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但轮班应役时间规定严格,班匠不敢失期。一些班匠按时赴役,常常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因此朱元璋再一次规矩,打破年一班的硬性规定,根据官府役作的繁简,将所有工匠的服役班次加以调整,大体分成一年一班至五年一班等五类(景泰五年又一律改为四年一班)。收到了服役工匠无废日,居家休息工匠无废业的良好效果。永乐后,对这项规定一直保持不变。

    除此之外,还有存留和住作两类。存留是因特殊需要而在地方做工的工匠,直接由本地官员负责管理,不必到京师服役。而住作工匠则全部是由民间征集调发的具有一定工艺技术的农民,服役时间为一月十天,有明确的生产定额。因此,住作工匠比轮班的工匠劳动时间长,cao作繁重,但是,总的来说,明代的工匠的待遇,比元代有所提高,情况有所改善。

    朱瞻基人想染是没想到眼前的爷孙二人竟是轮班工匠,顿时面露喜色。

    “老人家,你是想——?“朱瞻基试探的问,毕竟汉王这么做,说白了就是为了给自己设置障碍,若没有引,他相信以汉王的为人是绝不会放走任何一个可疑人物的。

    那老者呵呵一笑,道:“朝廷的规定是一年一次,老朽年前已经在京城服过役了,一时半会儿还不用去京城,我看公面露焦急之色,想来定是有急事,这引给你也罢?“说完伸手入怀,从怀中摸出张引来递了过去。

    徐勉听他口口声声爷孙二人,本以为是两张,正犹豫着自己与王振二人留下谁为好,此时一看竟是张,顿时大喜,双手接过,躬身谢道:“多谢老丈了,今日之恩,他日必报!“

    那老者摆了摆手道:“几张引而已,谈不上报答不报答的,方才若不是位出手,老朽还不知要被那些护卫如何欺辱呢,说起来老朽该感谢你们才是?”老者说完话,不再多言,拉着那孩转身便要离去。

    朱瞻基见那老者衣衫多有破露之处,显然是日并不好过,难得的是竟有这样的一副心肠,不免有些感动,冲着徐勉丢了个眼色。

    徐勉会意,伸手入怀,随即起身跟了上前,朗声道:“老人家,你且等一等?”

    那老者前脚已经踏出了店门,闻言又收了回来,道:“公可还有事?”

    徐勉走上前冲着老者抱了抱拳道:“老丈情义,我家公铭记于心,这个送给你!“说完将手中的银推了出去。

    那老者显得有些意外,他给出引并非要什么回报,而是见朱瞻基眉头紧锁,在听说乐安州城门的情况后,面容焦急,似有焦急之事,心想自己返回京城也不急于一时,待改些时日,汉王取消了城门查,他再带着孙儿一唱回去京城也不迟。

    见那老者微微有些发愣,徐勉将手中的银双手奉上道:“老人家,这是我家公的一点心意,请您老务必收下!”

    就在那老者惊愕之余,徐勉已经拉过他右手,将手中的银塞在了他手中。

    银入手沉,那老者手腕微微一抖,低头一看,顿时不安起来:“从银的重量,成分来看,少说也有五十两,足以顶上他干两年的工匠了!

    “这万万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了?”老者微微愕了一下,立即将银推了回去,摇头道。

    徐勉正要答话,忽听得朱瞻基道:“老人家,你一个老人还要带着一个孩,在这山东日也不好过,这些银你收下吧,不然我们心里也不好过啊?“

    那老者道:“这不行,这不行,你刚才已经帮了老朽一把,老朽若是再要了这银,那老朽成什么人了,我们虽是卖艺的可还有几分骨气?这银是万万不能收的?“

    朱瞻基看老者一脸正色,便知让他是万万不会手下这银,正想着用什么法好让这对穷苦的爷孙二人收下这五十两银,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他抱在怀中的胡琴上,心头一动,道:“老人家,你给我们唱歌小曲吧,再收下这银可好?“

    那老者还要推辞,却见徐勉上前一把将银两塞在了他怀里,还轻轻拍了拍,道:“老人家,难得我家公一番心意,你收下吧,你不为你自己考虑,也该想想你这孙儿,如今山东阴雨绵绵,怕还要下些日,家家户户都将手中的闲钱买了粮食,来这里吃rou喝酒的怕也没多少人,还有人有闲钱听小曲么,到时候你们该如何是好?这孩正是长身骨的时候,可不能饿着他?“

    那老者还有些犹豫,徐勉拍了拍道:“别犹豫了,收下吧?“

    那老者看对方如此诚恳,再不收下便显得有些清高了,忙躬身道:“多谢为公了?“

    朱瞻基摆了摆手,道:“要说谢谢,还是我们该谢谢老人家才是?“

    那老者面色有些羞红,道:“公说笑了?”说完拉了一把那孩,道:“来,孩,给位公唱个小曲?”

    那孩为听话的应了声,走上前来,听得那老者手指拨弄了一下,锵的一声,那孩高声唱道:“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孩声音婉转动人,曲调平缓清脆,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这《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前朝大诗人苏轼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一词,他的好友王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的广西宾州,其歌女出身的小妾柔奴毅然随行,两人一起在宾州生活了多年。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歌声相伴,温柔慰藉,助其奋发。

    后来,王巩奉旨北归,途中宴请苏轼。苏轼发现虽遭此一劫,王巩不但没有仓皇落拓的容颜,还觉胜似当年,且性情更加豁达,不由疑惑:怎么“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在逆境中,王巩精神不倒,技艺大进,著述不绝,“尤为坡所折服。”

    对于自己这位好友,能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令苏轼很是好奇,在一番询问下,王巩只是笑了笑,随口喊出侍女柔奴为苏轼献歌。窈窕的柔奴便手抱琵琶,慢启朱唇,轻送歌声。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越发甜美,容色也越发红润,看来宾州的水土真是养人啊!王巩告诉苏轼,这几年来多亏柔奴陪伴他在南疆僻地的宾州过了寂寞艰苦的岁月。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竟能脱口说出这般豁达之语,苏东坡大为赞赏,立刻填了这词儿。

    该词风格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难得是曲辞意豁达,显是个饱经忧患、颇有几分看破人世间情怀的老人,按说这样的情绪,一个小孩是体会不到,偏生这小孩不过是十四岁的年纪,却是唱得如此动人,将词中的女面对困境的豁达之意唱得淋漓尽致,仿佛眼前站着唱曲的不是一个小孩,就是侍女柔奴一般。

    ^^^^^^^^^^^^^^^^^^^^^^^^^^

    第一更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