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挽明在线阅读 - 第694章 自我检讨

第694章 自我检讨

    就在李岩和多尔衮所率领的明清两军在营口城僵持了数之后,出征熊岳镇的明军大部队终于从海上返回了,比起从海上登陆,从海上撤退部队所要花费的时间显然更久。

    不过幸好孙传庭的决定下的早,在劳萨等清军骑兵赶到盖州城时,明军已经撤退的差不多了,而熊岳镇的清军显然是被明军之前的猛烈进攻给打蒙了,他们对于明军的突然撤离并没有进行任何阻扰和侦查,只是守在要塞内抓紧时间维修着被炮弹打坏的工事,生怕明军去而复返。

    直到劳萨派出传令兵同熊岳镇的守军进行了沟通,守军方才知道明军已经从海上撤离了,而一直牵制着复州军的金州明军,也开始缓缓退回了金州,阿巴泰和阿济格两人也同样没兴趣追击下去。

    这只由辽东逃亡汉人组建的上万东江镇精锐,在朝廷的数年将养之下士气极为高昂,在加上有耿仲明、孔有德、金观三名饶勇之将的带领下,这次对于复州军的进攻更是迫使阿巴泰和阿济格只能据城死守,不敢离开城池同对方野战。

    虽然沈阳一直在拉拢东江镇并离间其同明国朝廷之间的互信,但是随着大明抢了朝鲜的济州岛,又在海参崴、、双城子、黑龙江下游、皮岛等地建立了新开之城,把东江镇收拢的大批辽民及军属迁移到这些地区之后,东江镇原本近乎于半独立的军镇地位便渐渐失去了。

    毛文龙返回京城进入元老院养老之后,东江镇便已经同大明普通的边军系统没什么区别了。崇祯这十余年来对于东江镇所部养而不用,再加上不停的提拔调出将领和不断的从外部委任将领进入东江镇。到了崇祯十二年,东江镇的部队和辽西镇的部队一样,几乎很难形成一个内部利益一致的军事集团了。

    比如驻守金州的三位明军将领,耿仲明、孔有德是毛文龙的义子出,但是金观却是蓟州镇出。这种地方军事集团格局的打破,进一步加强了朝廷对于这些地方部队的控制。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将领的上升渠道也同样被打开了。比如毛文龙边最为得力的义子赵承东,现在已经成为了东西伯利亚总督府总督,地位上已经不比毛文龙低上多少了。

    在耿仲明、孔有德这些东江将领看来,虽然东西伯利亚地区寒冷偏僻,但是这毕竟还是大明的总督,在地方上和土皇帝又有什么区别。正是有赵承东这样的榜样在前,东江将领自然就想着上战场捞些军功,也给皇帝看看自己并非不如赵承东,希望能够获得皇帝的青睐了。

    而自总参谋部建立以来,大明军队的组织和军功奖惩方面也有了许多变化。因为现在军队兵员的补充必需统一通过总参谋部进行调配,私下征兵的不仅不会得到总参谋部的承认,无法获得后勤上的补给,违规将领也会受到调任或是退役的处罚。

    就连毛文龙这样独自开创一镇的军头,在总参谋部和兵部的不断揉搓下,最后也服了软,把一部分军权交了出来,自己跑来北京任职了,其他军队的将领就更缺乏同朝廷和总参谋部对抗的意志了。

    掌握了一支军队的兵员补充、后勤供应、军官晋升,那么这只军队自然就无法再谈什么独立了。耿仲明、孔有德这些辽东矿徒出的东江将领,虽然还能同部下们谈一谈乡里之,但是再想要像之前毛文龙一样,如臂使指的控制自己的部下,已经是不太现实了。

    而对于大明的总参谋部来说,虽然总参谋部的官员们更乐意支持从头组建的新军,这样的军队更容易受总参谋部控制。不过毕竟大明的九边重镇并不是已经一塌糊涂的卫所军,这只边军系统还是有些战斗力的,想要把他们一并裁撤还是会引发诸多问题的。

    为了确保能够尽量裁撤旧明军,而成立一支总参谋部能够控制的新军,那么自然就要制定一个裁撤和整编的标准。总参谋部制定的标准自然不是文官的自由心证,不过这些标准最终都是围绕着军队作战的表现而划分的。

    也就是说,越是不能打不敢打的旧军队,就越是容易首先变为裁撤对象。而那些敢打又能打的军队,不仅会得到总参谋部在各种资源上的倾斜,也越是容易扩大编制。

    当初蓟州之战中,面对八旗军保持实力的辽西诸军,现在大部分都被裁撤或是打散分入其他军中去了。倒是连战连败的满桂军,不仅第一时间被补充了损失的兵员,并首先获得了新军的番号。

    东江镇的将士们于是发现,之前朝廷虽然给予了他们一定的优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并大幅度的降低了他们出战的频率。可是在这种优待的背后,却是大明新军快速发展的十年,到了崇祯十二年,他们原本以为还不错的待遇,在近卫军和野战军的待遇对比下,就有些差强人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