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超级科技巨子在线阅读 - 第394章:预测地震

第394章:预测地震

    

    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无法‘精’准预测地震的到来,而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而已。。。

    黎川这个办法也是相对来说简单粗暴,更加靠近在地震多发带的地底下能够获得可靠的实时数据,采集之后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得出板块挤压的能量积蓄到了多大数值,根据当地的地质结构,相对计算出地质能级、发生的概率等,从而预警。

    刘晃老院士忍不住又道:“可是,机电设备的抗压问题,尤其是,加以及板块运动造成的断层错位,对材料的耐高温、韧‘性’将会达到极为苛刻的程度,甚至要能让设备具备橡皮筋一样张力,还有维护问题……”

    技术问题黎川显得信心十足,笑道:“设备送到地底,人肯定下不去,设备的维护问题只能依靠更专业的微型纳米机器人下去参与维护任务了。”

    要大规模采集地热能,温度要超过900摄氏度以,设备耐高温是最基本的属‘性’了,而这的首先掘进地底的深度要超过14000~18000米以下的地底才能获得高温地热能源。

    目前人类保持着的掘地最大深度还停留在个世纪冷战时代,是前苏联创下的世界纪录。

    当时的苏联人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他们科研实力的强大,在深海、钻探、太空三大科研领域投入资源。

    苏联人从1970年开始钻孔,前前后后用了23年的时间挖了一个深12262米的地底深孔,13年的时间挖了12000米深,而最后的262米居然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当掘进深度到了12262米的时候,钻头再也难下一寸,因为碍于技术与材料的落后,当时的钻头根本忍受不住高温所以只能停止继续续向下钻探。

    当时苏联人钻探设备能承受三百多摄氏度的高温,而且随着地壳的运动,钻探越深难度悉数越来越大,最终苏联科学家不得不放弃钻探。

    若是按照前苏联那样的进度和成本,黎川计划采掘地热能来为近五千多个超级风‘洞’提供能源支撑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掘进的不仅仅是一个钻孔,而是数百个,确切的来说是要往地底下打755个深度都要在在14000~18000米的超长深孔。

    而且掘进的速度得要快,本来所处的掘进地点是板块活跃地带,必须要考虑到地壳运动,那怕是地壳运动出现一丝丝的偏差,对于钻孔作业来说都是影响巨大的,所以越短时间内把深孔打出来,把一节节互连的管状温差机电设备组送到地底下去越好。

    设备送下去了等于和地球合为一体了,轻微的地壳运动和地底断层错位一定会让使得设备发生相应的位移,但机电设备是属于“节肢”形,本身张力和韧‘性’强大的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进一步的允许出现更大的位移错位。

    而且另一大好处是某一段出了故障不会影响到其它模块,当某一段出现较大的位移现象乃至技术故障的时候,纳米机器人便会沿着缆线进入出故障的模块进行位置修正或机体维修等等。

    纳米机器人的存在是维修超深地孔设备的唯一有效执行者,人是不可能下去的,因为设备下去之后钻孔会闭合,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运动下大陆板块位移、挤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黎川和刘老院士两人互相讨论的时候,一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朝着他们小步快跑的过来,“黎总设计师,战区首长希望尽快与你见个面。”

    两人不得不停下‘交’流,黎川转身看向那位战士,略微惊讶道:“战区首长?……嗯,我这去!”

    很快一架武装直升机来到了这处地质考察营地,然后载着黎川径直前往战区指挥心。

    抵达战区指挥部的时候,已经是两个小时后了,直升机在天了飞了近两小时,黎川下了飞机当地时间已经是下午17点30分了。

    来到了战区指挥部,黎川便看到眼前好几位肩扛着不是将是将军衔的军方大佬,说句实在话,黎川心里肯定是有点压力的,看了他们的一些资料介绍,知道眼前这些长辈们可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参加了当年的对越反击战,妥妥的大佬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