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司礼监
君权和相权两者之间既互相扶持,又存在一些交叉的,是一种微妙的关系,维持君权和相权的平衡,是确保决策正确的重要手段。但明朝最牛,明太祖先后杀了几任宰相,到最后就废除了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但没有了宰相,皇上的工作量就大大增加,于是就出现了帮助皇上批阅奏折的司礼监。司礼监居内务府十二监之首,二十四衙门之一。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人,司礼监提督一员,就在司礼监居住,把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等一些东西进行整理保存。并安排四名太监对其物品进行上锁。同时又有六七太监管理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包括佛、道藏、蕃藏等一些奏折和书籍。可见司礼监不完全只是批阅奏折,还包括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冯保、魏忠贤,王承恩都是直接掌管司礼监的佼佼者。早期是由皇帝口述命令,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再给六部校对颁发。但自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以后,司礼监专掌机密,批阅章奏,实权在内阁首辅之上。正因为如此,导致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魏忠贤才得已权倾朝野。宰相制必须恢复,同时象唐朝一样分化相权。但问题是现如今党派林立,相互掣肘已非常严重,不可能在此时进行改革。如果回到早期的口述命令,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的方式也不理想,毕竟现在是明末狗屁事情更是一堆。正常来说皇上批阅奏折一天三百至五百份,全国官员大小事情都能上奏折,全由皇上一个人一一处理,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几万字的批阅,不是正常人能处理得来的,如遇到皇上有紧急的事务要处理就会照成延迟,往往一个奏折要压上好几天。同时上奏的事情可不一定都是事实。重要的奏折还要进行分析,否则皇上就很容易被蒙蔽。记得孝庄讲过:往往最不能信的就是奏折。何况还有军事,后宫等一些事情要处理。奏折的批阅如何改?这将是摆在这位穿越的崇祯帝头上的又一件难题,且此事还只能自己想,连王承恩都帮不上忙,毕竟司礼监就是他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