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日月宏图在线阅读 - 章二 孙传庭的发现

章二 孙传庭的发现

    十月中旬,和林格尔。

    已经是秋季,草原上一片枯黄之色,朔风卷着草根、树叶席卷而来,惹的旌旗猎猎,却也吹的人睁不开眼睛,一支骑队缓缓而行,队伍之中有两辆裹着毡布的大车,想来里面定然是贵人。

    后面那辆较小的车中,孙传庭手捧一本正看的津津有味,这是一本从陕西传来的书籍,据说是某个在塞外行商多年的商人编写的,其中无大雅之言,亦没有策略经纶,只是记录了从漠北到边墙,从天山到海西的风土人情,其中对于各部的介绍非常详尽。

    当初定下出使漠南的策略时候,礼部之中,无人愿意前去,如今朝廷内部,谁都知道孙伯纶嚣张跋扈,根本不把普通文官放在眼里,非督师巡抚一类重臣,难以慑服,而出使漠南又不能动用这类高官,最终,杨嗣昌把自己的心腹李信塞进了礼部做了一个主客清吏司的郎中,为正使,李信虽有能力,却不懂宾礼,此次不仅要嘉奖孙伯纶,还要巡视蒙古诸部,在礼节上着实不能堕了天朝威仪,因此,升任礼部主客清吏司员外郎不到四个月的孙传庭便担当此次副使。

    孙传庭虽是进士,却是山西代州人,作为一个武风鼎盛地方出身的官员,孙传庭不仅对鞑虏有些了解,本身亦有些功夫在身,他既对崇祯七年解围代州,大破东虏的孙伯纶兴趣十足,也想借着这次出使多了解一些兵事,以报国恩。

    帘布之外,不断出现骑马赶羊的蒙古人,他们多不过百帐,少不过十余帐,与以往广传穷恶疲弊的形象完全不同,这些蒙古人帐下牛羊甚多,神色也极为健康,不像是穷困的样子。

    休息的时候,孙传庭带了几个通事询问了几个年长的蒙古人,才知道这些人赶羊牵马不是为了过冬,而是前往一个叫做三不敕川的地方,那里是这些人新分配的牧地。

    孙传庭打开地图找了找那个陌生的地名,却发现那地方在瀚海以南,集宁海子以北,在漠南汗庭写给朝廷的文书之中,那里应该还是与东虏交战的前线,这才过了几个月,竟然已经为孙伯纶所有了?

    到了和林格尔附近,使团遇到了前来接洽的人,是理藩司的官员和一个年轻的喇嘛,那官员说:“天使大人,此地距离和林格尔还有十几里,孙大人已经在那里等待迎接了,今天赶不及了,不如就在那边的车店休整一晚如何?”

    李信坐了几天的车,已然是疲惫了,掀开帘子看了看,已经是傍晚,四周荒无人烟,只有那大车店里点着一串灯,李信还在犹豫,那官员又道:“大人,大车店里有浴盆和搓澡的师傅,您行了三四日了,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听到有能洗澡的地方,李信感觉身上更痒痒了,说:“好,今日便在那里歇了。”

    使团进了大车店,便占据了其中独立的庭院和全部的马厩,把里面的商人全都赶到了别处,孙传庭下了车,脸色冰冷的看着使团中的军卒施展yin威,却并未阻止,他远远看到百步之外的河边,有一串长长的棚子,问那官员:“那是什么地方,为何聚拢了那么多人,怕是有数百吧。”

    孙传庭并未言明,虽说天色昏暗,看不清那些人的样貌,他也知道,草棚之下飨食的定然都是汉人,至少他还没有见过那么多能坐在板凳上,趴在桌子吃饭的人。

    那官员神色一变,说:“没什么,都是些没饭吃的流民罢了,孙大人请进房内歇息吧,房间和浴盆都给您准备好了。”

    孙传庭点点头,进了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个时辰,用过晚膳的孙传庭换了一身袍服出来,这身打扮倒是与寻常商人无异,他只带了两个家生奴才,出了院门,直奔那河边的窝棚区。

    天色已经完全黑了,许多人围绕着火堆谈笑聊天,孙传庭缓步走着,听得里面多是陕西、宁夏的口音,倒也有不少河南和山西的人,孙传庭寻了一处火堆,里面口音正是代州左近的,靠了过去。

    “老丈,借地儿烤烤火可好?”孙传庭笑呵呵的看着那抽着烟斗的老人,询问道。

    那老头看了孙传庭一眼,在他腰间的玉佩上打量了一下,说:“您是个贵人,哪能和俺们挤着?”

    孙传庭笑了笑,指着不远处大车店,说:“那里都让朝廷的大官占了,我是无处容身了。”

    说着,他已经坐在了人群之中,发现火堆旁的十几个人似乎是一个家族,其中男人们正搓着一种细长的草叶,而女人则把搓好的草叶塞进衣服和鞋子里,孙传庭倒也明白,这是为了保暖,见那老丈似是年龄最长的,于是拿过出一盒京城友人赠送的卷烟,抽出一支递给了老头,说:“老丈试试这种烟草,可还抽的惯?”

    那老头把手在身上的破羊皮袄子上抹了抹,才接过卷烟,这卷烟分外精致,每一根上都印着一支含苞待放的梅花,老头细细端详,捡了一根点燃的树枝,美美的吸了一口,足足过了半晌,才吐出了淡淡的烟雾,孙传庭笑着看,知道这是懂的享受的人。

    “听老爷这口音,是山西人吧,和俺们倒是老乡。”吸了旁人的烟,老丈也热情了一些,主动问道。

    孙传庭笑着把烟拿出来,散给火堆旁男人一人一根,剩余的都交给了老头,才说:“正是,老家代州的,出来做些小买卖。”

    “老丈一家怎么沦落到了塞外,是何故啊?”孙传庭问。

    那老者笑道:“在山西活不下去了,出来寻条活路呗。”

    “这是要去哪里?”孙传庭又问。

    老丈把烟斗里的灰烬在鞋跟上磕了磕,指了指一旁半埋式的的窝棚,说:“得听那边的官人的,还说不准,可能去后套也可能去前套,总之,去了就有饭吃,有衣穿。”

    “还有这等好事?”孙传庭惊声问道。

    老丈笑了笑,露出了黑褐色的牙齿,说:“那还有假?俺们繁峙那边,光是去年就去了八百余口子了,孙家东主给活儿干,管吃管住,壮劳力两月给粗粮一石,盐二斤,娘们减半,若是不要这些物什,可以换成银钱。”

    “什么活计,这般好?”孙传庭倒是来了兴趣,他在的认知之中,山西的农民,一年忙到头,交上赋税和佃租,一年也落不得几石粮食。